访问手机版| 职校网| 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一级消防工程师|经济师|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导航
  • 各地招聘直达:
  • 当前位置:首页 > 招考信息 > 事业单位成绩

    防震减灾政策(防震减灾调研)

    作者:admin  来源:www.zxedu.cn  发布时间:2025-08-24 19:20:23

    近几年来,南方低温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雅安地震、甘肃岷县漳县地震等特大灾害接连发生,严重洪涝、干旱和地质灾害以及台风、风雹、高温热浪、海冰、雪灾、森林火灾等灾害多发并发,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密度增加,基础设施承载负荷不断加大,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影响日趋严重;广大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设防水平偏低,农村居民抵御灾害的能力较弱。自然灾害引发次生、衍生灾害的风险仍然很大。

    【背景链接】

    一、政策背景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201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规划》在总结“十一五”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深刻分析了我国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重大挑战和发展机遇,提出“十二五”时期防灾减灾工作需要立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规划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加速推进各项能力建设,不断完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2013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五年我们在灾害防治和灾后重建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特别是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大胜利。但是不能就此止步,政府要进一步做好气象、地质、地震等方面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加强检测预警和应急防范 严防次生灾害

    2013年4月23日下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强调,要千方百计防止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他指出,我特别担心的是,大震之后余震频发,阴雨连绵,容易发生塌方、滚石等次生地质灾害,四川省和有关部门要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防范,引导群众安全避险,避免造成新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国务院安委办部署汛期安全生产工作

    2013年5月,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加强汛期安全生产工作。对矿山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防范汛期灾害

    2013年7月10日电,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切实做好汛期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紧急通知。通知要求切实加强灾害防范和监测预警,全力做好灾害抢险和应急处置工作。要全力做好暴雨、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预防工作,坚决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

    二、面临的挑战

    十二五时期,防灾减灾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一是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密度、预警预报精度以及信息传播水平和时效性需进一步提高。二是部分城乡基础设施设防标准偏低,避难场所建设滞后,防灾减灾能力仍相对薄弱。三是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种类、数量难以满足救灾需要,救灾应急装备、技术手段、通信和应急广播设施等比较落后,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滞后,部门之间、区域之间协作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培训体系亟待完善,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百姓怎么看】

    观点一 自然灾害的预警体系应该科学有效及时

    新浪网友“陈宇昂的世界”:汶川、玉树、芦山......一次又一次的灾害证明:提高灾害防御能力,完善自然灾害预警机制,科学规划灾后重建,才是真正的为民谋福祉。历史经验证明,多难虽然兴邦,但一个安全稳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会让前进的步伐迈得更大、更有力。

    新浪网友“2我Ld怪叔叔D糖果U”:毋庸讳言,我国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预警,尤其是对各种可能来临的灾难提前进行科学预测并及时应对,非常重要。但这首先得建立在最细致、最深入、最长远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比如,我们需要准确的气象预报,需要准确的地壳变化数据等。

    腾讯网友“小哥”:危机管理是城市管理者的必修课。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是检验危机管理能力的试金石。长时间、大面积地停水、停电、停气,交通、通讯中断,充分暴露预警机制、应急响应、危机处理各环节的滞后。有预案不演练等于废纸一张。

    观点二 自然灾害预警体系的建立事关民生大事 不能马虎

    新浪网友“冷暖人生风雨”:一个人觉得热,那可能是体质问题;整座城市的人都觉得热,那是天气问题;如果连续高温,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生产生活,那就应判断为灾害天气。面对自然灾害,就必须采取相关预防和抵御措施,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发布高温预警、加强防暑降温等方面。

    新浪网友“妙爸话画3293160247”:中国是地震等自然灾害威胁严重的地区,同样震级破坏和伤亡更重,只说明我们的日常防范意识和应对工作做的太不够。悲剧频频上演,不能再只是被动的悲壮的救!救!救!人的生命只有宝贵的一次,建议国家成立专门的天灾防范预警部门,加大国家人口密集和偏远地区高危住房的改造和灾害防范等宣传教育工作。

    观点三 建立自然灾害预警体系需要全社会支持与关注

    新浪网友“吴小呆想潜水”:天灾不断,公民要提高灾害防范意识,国家要完善灾害预警机制,力使自然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新浪网友“田园生活789”:于国家而言,每一个纪念日,都应对在灾难中罹难的人们予以深切缅怀,然而,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还需进一步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预警机制,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的科学水平,这才是真正的为民谋福祉。历史的经验证明,多难虽然兴邦,但一个安全稳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会让发展的步伐迈得更大更有力。

    腾讯网友“前楼明月”:我们没有必要花巨资建什么自然灾害纪念物,而应建立灾害预警、灾害防治、灾害救助的科学体系与民众的防灾救灾意识。

    观点四 自然灾害的发生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腾讯网友“彩虹天堂”:除了不可预测与避免的自然灾害外,我们是否该反省反省?!天灾固可恨,人祸不可恕!上游区域自然植被的肆意人为破坏,政府部门强制性预警机制的缺失,和国人防灾自救意识的淡漠与能力低下,都是我们所不能承受之觞!

    腾讯网友“陈修波”:自然灾害,让人恐惧、痛心,建立预警机制,制定灾后重建方案,降低灾害损失程度,是一个长期研究的课题,值得深思。

    腾讯网友“郭辉”:中国大陆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度,中国人似乎又都很具有同情心和爱心,每次大型自然灾害(比如洪灾、雪灾、旱灾,地震等)来临时,全国各地踊跃捐款捐物,显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关爱精神,芦山地震再次上演了这感人一幕。如果政府能像日本那样把地震预警和防范意识灌输到每个人,也许损失会更小。



    (责任编辑:郝云)

      相关文章:


      第1篇    外资引入中国的利与弊(外资引入的方式)    作者:admin

       有专家预计,未来15年的风电市场容量至少在1500亿元以上。风力发电作为未来新能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在世界各国都是受到政府大力扶持的。但我国相关立法并没有对风电入网、风电价格等问题作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风电入网仍然要通过电网企业这一关。电网分割,许多省区独立运行。风力发电入网悬而未决,困难重重。而且


      第2篇    教育惩戒的场合分析与尺度把握心得体会(教育惩戒面临的问题)    作者:admin

       事业单位面试热点:把握教育惩戒的尺度与边界由华图事业单位招聘网提供,更多关于事业单位考试内容,事业单位面试热点,事业单位考试备考资料的内容,请关注华图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背景链接:11月22日,教育部今就《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则》)公开征求意见。《规则》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日常管理中,根据学生违规违纪


      第3篇    我看公务员招录考试(公务员 招考)    作者:admin

       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面试正在紧张地进行中。25日,一位姓王的女考生因穿着有点“土”等原因,在“举止仪表情绪稳定性”方面被扣7分。公务员面试专家介绍:“举止仪表情绪稳定性”作为面试要素一般满分为12分,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考生因为“打扮”出问题而惨遭淘汰。带着“国家脸孔”的公务员招考,面试中将其实没有什么标准可言的“举止仪表情绪稳定性”设置12分之多,放大了人为操


      第4篇    四位一体是指什么(四位一体是哪四位一体)    作者:admin

       2012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大纲均已发布。如何依据大纲指针,用好考前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申论的高效复习,到时交出一份亮丽的成绩单,是考生十分关注的问题。申论备考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相信许多考生对这句话已经听得耳朵起茧


      第5篇    审计署面试真题(2020审计署面试真题解析)    作者:admin

       谈一谈你的优点和缺点。【参考解析】尊敬的各位考官好,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面对面的交流。人们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如果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国家公职人员,我们首先必须很好地认知自己。因为认知自己是认知社会和管理社会事务的前提。就我个人而言,我的父母从小教

    免责:本网站所收集的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更多]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条)
     职校网
     职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