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哲理故事类材料作文(哲理故事类答题思路)
- ·下一篇文章:专家谈申论答题策略及申论热点问题(专家谈申论答题策略及申论热点分析)
公务员行政能力测试题(公务员行政能力测验题型)
一、关于我的两篇文章的补充意见
我的两篇文章《2006年申论命题揭秘》和《北努斗吐血推荐2006年申论速成》在新浪论坛相继发表后,引起大家的关注,同时也有人对我提出了种种质疑,在此我做点补充。我是2003年11月份参加的2004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笔试,分数144.2(行测68.7,申论75.5),我于2004年1月中旬研究生考试结束的第二天在北京的对外经贸大学的博学楼上参加了商务部组织的面试,我没有通过面试。我于2004年春参加陕西省直机关公务员考试,分数148(行测67,申论81),顺利通过面试、体检、政审等各项环节并最终被录取。还有一点我可以声明,我在校期间最大量的时间是用来准备考研的,我报考了北京大学2004年法律硕士,但是没有成功,考公务员是权宜之计,纯属无心插柳柳成阴。
我相继发表看法,只是为了给准备考试的朋友们提供一点借鉴,我的两次笔试分数并不算很高,不存在所谓王婆卖瓜的问题。我的文章只是给大家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模式和想象的空间,请大家在具体考试和练习中注意鉴别和应用。知识决定命运是一句名言,我在这里要说的是观念决定命运,为了用实践来进一步检验和丰富我的有关公务员考试的理论,我再一次报考了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商务部,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驾起理想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吧!
二、关于行测的答题顺序
这个是朋友们特别关注的问题,我就收到过多封关于此问题的来信。我个人的看法是哪个部分你最熟练并且得分率最高就放在最前面做,然后再按照试卷的自然顺序依次答题。我在此给考生朋友特别是第一次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应届毕业生朋友们强烈推荐一种答题顺序:上来首先把常识部分、资料分析部分的题目搞定,再做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最后完成判断推理。这个顺序的布置原理是综合了多种考虑的,首次参加公考的人会感到紧张而无所适从,从常识部分、资料分析部分入手可以找到信心,这两个部分的总体难度不高,又特别需要细心和冷静,放在最前面趁着头脑最清醒最有活力的时候做,既能保证基本分数拿到手中,又能为后面节省更多的宝贵时间,是一种经济实惠的打算。接下来要做言语理解与表达,由于刚完成比较琐碎的资料分析,做言语题目起到一种舒缓神经的作用,感觉比较好,并且这部分也是比较讲究细致入微。最后向数量关系和判断推理开炮,这两个部分是全卷的难度系数最高的题目,考生们在这里出错的题目是惨不忍睹的,所以放到最后来完成,既可以保证信心,因为前面的题目都做完了,也可以用充足的时间来思考,将会大大提高得分率。请朋友们在考前做模拟演练一番,感受一下效果,这也是我一直在考试中的答题顺序。
接下来我分项解析,按照五大板块的结构进行具体解剖。
三、关于数量关系部分
(一)数字推理
数字是人的智力启蒙开发的最早训练,看到一个蹒跚学步的儿童会数100个数,人们就会夸他很聪明。其实学习从1数到100的过程就是一个熟悉数字和数字推理关系的过程。目前这类题目倾向于越来越难。值得注意的是做题要充分把握隐含规律,要知道一些表面看来很吓人的令人头大的复杂排列,仔细考察,也不过是由一些简单的排列规律进行二次甚至三次复合演化而来的。
最困难的题目有三种:
1、等差等比混合数列如:16,8,8,12,24,60,(180)。
2、隔数列与等差等比混合数列的组合如:3,1,5,1,11,1,21,1,(43)。
3、数字模型推理(2003年B类第8题)
对付此类题目没有什么特别的窍门,借用欧阳修《卖油翁》里的一句话:我亦无他,唯手熟耳!
(二)数学运算
关键在于分类把握,熟练掌握比例、路程、工程、植树、预算、日历、时间、年龄、和倍、和差、差倍、混合溶液、鸡兔同笼这13大类问题,并在练习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发现一个新的类型就归类分析,直至烂熟于胸。目前这类题目有三大倾向:第一倾向,题干表述加大了数学模型的修饰和模拟力度,语言表达趋向复杂化。比如,2005年47题走电梯,50题国际会议。第二倾向,“老瓶装新酒”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如2005年43题行船、44题硬币、45题调查、47题爬电梯都是过去的同一类问题的新变异。第三倾向,干扰项的干扰力度越来越大,如2005年45题调查。
对付此类问题关键在于归类和总结,重点是路程追击问题(2003年A类14题,姐姐弟弟小狗的循环追击问题)、几种数学模型混合的分配问题(2004年A类44题,分遗产问题)、工程预算问题(2004年A类48题,筑墙用砖问题)。这就好像小孩子学说话,用已经掌握的旧东西来尝试新东西,最典型的例子是一个刚学会说话的小孩子,看见电视上巩丽说的广告词:心随我动、大洋摩托。他会跟着说:心随果冻,大洋摩托。如果你感觉时间紧张,模拟题目也可以不做,多看看往年的真题完全可以拿到不错的分数。
四、关于常识判断部分
常识部分多为常见的问题和较为通俗的知识,2005年的偏重法律知识是一种大胆常识。对付常识问题要快速求解,往往第一印象就是正确的答案,再仔细想下去就可能出错。另外对付困难的题目的我个人的办法就是找那个离现实生活最远最不容易理解看似最不合理的选项靠去。比如:2004年A类96题,“一丝不苟”的“丝”的本意是()
A计量单位B丝线C丝绸D发丝,哪个离现实生活最远?肯定是A。
还有一种办法是用常识归类,大胆想象,比如,2004年A类104题,“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出处?这句话是一种基于正确判断是非曲直的至理名言。《论语》是中国的圣经,核心内容是儒家的基本格局:阐述外在行为规范的“礼”和内在精神原则的“仁”。《荀子》主要内容是荀子的著述,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为此朱元璋下令断了后世供奉他的香火。《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而《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皇家教程,它的最主要的功能就像书名一样,是为皇家提供借鉴的。那么你发挥想象,这句话最有可能出自哪本书?
五、关于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其实就是以往考试中的阅读理解,最大的不同是,现在题目倾向于出小段文字,没有大段大段的材料,大段材料的考察这部分功能可能已经移植给了申论。小段的材料主要的问题是两个:时间紧张;准确理解题意并排除干扰项。我看过的一部苏联反战影片里有这样一个镜头:一个苏联战士突然接到命令立即开赴反法西斯前线,他的刚结婚还一块度蜜月的妻子疯狂的搂住他的脖子,拼命的亲他,吻他。那么我问你,你说他们的吻有没有味道?言语理解与表达就是这样的情形,一段文字,时间很短,可能还来不及仔细品味就必须马上选出答案。这里主要靠对文字的敏感和快速反应。坦率的说,本部分和常识部分是最难以短期之内提高的。我个人的意见是,先看选项,再读题干。还有就是选答案要仔细考察那些很反常很另类的题支。
六、关于判断推理部分
这部分是行测的重头戏,题目很多,难度系数往往也很高。
定义判断的难度一般不大,只要准确权衡定义,完全可以正确求解。
下面着重谈谈图形推理和演绎推理。
1、图形推理,是一种很有意思的题目,关于这方面的理论很多,但是我认为在考试仓促之间,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去详细考察,要想短时间内拿到这个分数,就是凭观察和直觉。操作方法是把前面的四个图形看了,目光快速的移向后面,你觉得哪个图形很配套很有味道就选他,当然了我指的是时间紧迫,如果有充足的时间,还可以慢慢的找原理,不过依照我的看法,模拟做的再好的人在考场上都会觉得很失败,感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绪很乱。这部分也是考察人的先天智力的重要内容,贩卖草鞋的刘备能够纵横天下割据一方,我认为他的思维方式的早期训练主要来源于编织草鞋里的图案模型组合。
2、演绎推理,难度很大,05年考题难度有点接近MBA的逻辑考题,客观的说,这部分我并不在行,2005年真题的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我在模拟做题时是全作对了,但是这个部分却打击的我一瘫糊涂。对于这个部分我的基本看法是:要多动手,画个简易关系图,用∪或∩来表达各个因素之间的并存或排斥关系,原因用←,结果用→,下位概念用↙,上位概念用↗。读题切忌浮躁,想当然的勾来划去,这类问题其实是理科生的优势,各个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很铁的,也是很固定的。
3、类比推理,是新题型,我个人估计难度不会太大,毕竟是一种尝试。请大家注意,我觉得它其实就是常识部分的一种变异,变着法子考常识判断而已,这里面可能会出现很多新鲜的大百科知识,在最后时间,这一部分最不值得浪费时间来做准备。
七、关于资料分析部分
资料分析的题目是一个很累人的活,我认为需要注意几点:
1、多使用“尾数法”,计算数据时大可不必多动笔,只需口算他们的尾数,加减乘除,快速求解。
2、要千万细心,再简单的题目,不小心都会做错,我们生下来就在学吃饭,可是有时候人吃饭还会不小心咬了舌头,哈哈!
3、看题支顺序要先看D项再A,B,C,好多正确选项就出现在D项。
4、如果你认为这个题目比较难,就跳过去,别的题目可能有助于理解这个题目,再回头来收拾它。
5、要千万注意题干中的“哪一种说法不正确”,不要误会题意。
八、关于最后冲刺阶段的复习安排
1、我个人认为最后的复习安排以看往年真题为主,尤其是你做错的题目和很有代表性的题目。
2、言语理解与表达、常识判断、资料分析,到现在基本上没有必要再下功夫了,大局已定。重点要放在数量关系和判断推理上。
3、这两个部分的题目的典型题目很多,多看看往年的题目,当你走上考场拿到2006年试卷时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4、在最后的10多天时间里,再做一套模拟题,全力以赴专心致志的做,但是不要计时,做完题目后再看看自己用了多长时间。
5、抽出点时间看看申论,熟练一下套路,还可以看看《半月谈》《南风窗》这些杂志的主笔文章,或许可以帮助你找到灵感。
九、行测哲学
下面我来讲三个对我的思维模式和人生道路影响深远的三个故事或者说片断,或许有助于你理解如何在行测的激烈竞争中取得胜利。
第一个,读到小学历史课本中“大禹治水”的故事时,我就在想为什么大禹会那么聪明的用“疏导法”来治水,而他的父亲就那么的不会变通而最后必须眼睁睁的看着被拉去砍头?难道是大禹真的比他的父亲聪明吗?后来我在逐步的学习和思索过程中明白了,人做事情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制衡,终于理解了大禹的父亲未尝不知道“变通”这个道理,或许是有所苦衷或者受到某种制衡而走上了“积重难返”的不归路罢了。这样看来“大禹治水”中大禹的英明决策——变通,其实也不过是在造成骑虎难下态势前的适时应变而已。崇祯皇帝在上吊前未尝不这么想:我要是趁早与关外的清兵休战和谈派袁崇焕去对付李自成他们就不会有今天了!
所以做事要学会及时变通,不要等到积重难返的那一天!在做行测试题也是这样的,不会做的就赶快跳过去,不要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第二个,我读《阎锡山传》中阎锡山和冯玉祥游五台山时,由于拜把兄弟冯玉祥是大哥,阎锡山让他骑了一匹高头大马,而自己却骑了一匹小毛驴,冯玉祥当时已不作大哥好多年,很是得意。在崎岖的山路上,高头大马由于天性机灵,走路时感觉到了山路的危险,畏首畏尾,左右摇摆,把冯玉祥颠的够呛;而阎锡山跨下的小毛驴天生蠢笨,却悠悠然根本无视山路的危险,阎锡山坐的很平稳。最后的结局是阎锡山为了迎合大哥的建议,把那匹马拉去杀了。当时我就在想,马反应很机灵很聪明,却讨不到主人的欢心,被拉去杀了,而那头蠢驴却安然的度过一场劫难,这是为什么?这不是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嘛!人,有时候其实也是这样,要以一种超然的豁达心态来面对人生的每一个关口。
第三个,我小时候很贪玩,偶尔会捕到一只跳蚤,把它装在透明的玻璃瓶里,用盖子盖上,看它在里面不停的跳,跳呀跳,顶的那个盖子咚咚的响。时间长了,我玩累了,会把它放出来,但是猛然发现它再也跳不高了。为了验证,我再去捕得几只,装瓶子里发现时间如果长了,即使我打开瓶盖子,它们也绝不会跳出来!这是为什么?后来我发现,其实这种现象在人身上也是存在的,做事情开始都很有锐气,雄心勃勃的,一旦遇到一点挫折就会丧失信心,变得很沮丧,根本没有意志和毅力坚持下去,就像那些装在瓶子里面的跳蚤本来可以跳的很高很高,但总是碰到那个瓶盖,挫折非常大,时间长了慢慢懈怠了,也不向跳得很高的方向努力了,最后发展为即使没有了那个瓶盖,它也决不会跳得比瓶子高!人,是需要一点百折不挠的信心和勇气面对生活中的风雨和挫折。遇到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信心,不再努力,变成了那只永远也跳不出瓶子的跳蚤!
相关文章:
第1篇 公务员《判断推理》通关试题每日练(2022年01月25日-8344) 作者:李卓语
1: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任何一种学习都会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下列属于学习迁移的是( )。单项选择题A、小王的父亲是著名的画家,受父亲影响,他从小就对绘画产生了兴趣,后来也成为一名画家,B、某大学生在人多的教室里复习功课总容易分心,于是换到一个独处的安静环境,学习效率非常高C、小芳学会了拉二胡,自己尝试拉小提琴,结果也很快学会D、某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致使学习成绩下降,后来通过老师的教育和同学
第2篇 公务员《数量关系》通关试题每日练(2022年01月25日-2097) 作者:李新明
1:一艘船从A地行驶到B地需要5天,而该船从B地行驶到A地则需要7天。假设船速、水流速度不变,并具备漂流条件,那么船从A地漂流到B地需要()天。单项选择题A.40B.35C.12D.22:.单项选择题A.6B.7C.8D.93:某单位两座办公楼之间有一条长204米的道路,在道路起点的两侧和终点的两侧已栽种了一棵树。现在要在这条路的两侧栽种更多的树,使每一侧每两棵树之间的间隔不多于12米。如栽种每棵树需要50元人工费,则为完成栽种工作,在人工费这一项至少需要做多少预算()单项选择题A.800B.1600C.
第3篇 公务员《常识判断》通关试题每日练(2022年01月25日-8063) 作者:李桂明
1:我国佛教艺术驰名中外,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莫高窟三大石窟举世皆知。以下关于三大石窟地理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单项选择题A、所在省份两两接壤B、所在省份都有黄河流过C、均地处黄土高原D、所处纬度大致相当2:某镇公安局派出所以自己的名义对村民陈某作出罚款30元的处罚决定,陈某不服,申请行政复议,则他应向____提出复议申请。单项选择题A、镇政府B、县(区)政府C、县(区)公安局D、县(区)政府或县(区)公安局3:关于我国国防,说法不正确的是( )。单项选择题A、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
第4篇 公务员《言语理解》通关试题每日练(2022年01月25日-6503) 作者:李俊桦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国家没有设置独立审计机构,以会计检查取代了审计,一方面赋予会计人员以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职权;另一方面实行由主管部门对所属单位进行不定期的会计检查,由财政、税务、银行等部门进行业务监督。但这些检查监督,既不能自行监督,也不能互相监督,更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下列选项最接近上文叙述内容的一项是( )。单项选择题A、没有审计机构就不能有效进行监督B、会计检查制度可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C、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国家就设置了独立的审计机构D、以会计检查取代审计可以实现自行监督2:
第5篇 公务员《判断推理》通关试题每日练(2022年01月25日-4335) 作者:李升媛
1: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与疾病作斗争,各种疾病中最容易让人产生恐慌的是大范围传染性疾病。短短几年来,人们充分见识了重大疫情的威胁。特别是之前的甲型HlNl流感疫情,蔓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令人吃惊。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所以说,人类与传染病斗争未有穷期。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不支持以上的结论?( )单项选择题A、新发传染病大都是病毒感染所致,抗生素对新的传染病基本无效B、病毒越来越具有隐蔽性C、病毒为了生存会不断变异D、人定胜天,历史上曾有过的多次灾难性疾病最终都被人类打败了2: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