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手机版| 职校网| 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一级消防工程师|经济师|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导航
  • 各地招聘直达:
  • 当前位置:首页 > 行测 > 行测

    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的申论材料(弘扬黄河精神满分范文)

    作者:admin  来源:www.zxedu.cn  发布时间:2025-09-01 01:49:32

    【真题链接】

    参考给定材料,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

    (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

    (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

    (3)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

    【参考范文】

    【1】弘扬黄河精神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源自念青唐古拉山的黄河,从远古以来孕育了中原文明,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摇篮。一代天骄毛泽东终其一生对黄河怀有敬畏,他曾说:【2】“藐视什么也不能藐视黄河——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哪!”千百年来代代先辈在治理黄河洪灾与泥沙的奋斗中,层层累积形成了黄河精神,这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世世代代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历史长河中,需将不断放射出耀眼的光辉。

    黄河曾经以她丰饶的乳汁哺育了华夏文明,给两岸以灌溉,也给诗人以灵感,唐诗汉赋、歌曲绘画,无数动人的辞章都与黄河有关。黄河的平均水量为580亿立方米,占中国总水量的2%,是长江的十七分之一,却养育了全国12%的人口,灌溉了15%的耕地。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不可磨灭。但由于黄河两岸生态变化和经济建设的影响等因素,黄河污染日益严重,黄河活力日益枯竭。近一千年来,黄河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忧患之河。

    为全面治理黄河,使母亲河再现生机与活力,2004年1月12日,黄河水利委员会李国英主任提出了以“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终极目标的“1493”治黄理论框架体系,即:【3】一个终极目标、四个主要标志、九条治理途径、“三条黄河”建设。在推进“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黄河治理新工程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弘扬黄河精神,确保黄河治理工程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

    黄河精神永远都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不仅丝毫未磨损它的深刻内涵和神奇魅力,而且愈加凸显出它鲜明的时代价值。在建设“三条黄河”,实现“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治河目标的今天,要践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4】就要大力发扬“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不断开创各项治黄工作新局面。

    新中国治黄60年的辉煌业绩证明:伟大的理想信念需然产生强大的动力,坚定的信念需然激发不懈的追求和坚强的毅力。确立了治黄新理念就有了坚定的奋斗目标、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治水新思路,实现以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样需要“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作支柱。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要把强大的精神动力同先进的理念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与新世纪黄河实际的治黄道路。按照“1493”治黄体系,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终极目标;“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四个主要标志;减少入黄泥沙的措施建设,流域及相关地区水资源利用的有效管理,增加黄河水资源量的外流域调水方案研究,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建设,制定黄河下游河道科学合理的治理方略,使下游河道主槽不萎缩的水量及其过程塑造,满足降低污径比使污染不超标的水量补充要求,治理黄河河口以尽量减少其对下游河道的反馈影响,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系统的良性维持,是九条治理途径;原型黄河、模型黄河、数字黄河“三条黄河”治河体系是三个有效手段。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任重而道远。【5】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弘扬黄河精神,不断开拓创新,探索治黄新路,积极建立有利于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体制机制,持之以恒、不懈奋斗,一定能够实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为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永续发展筑就最牢固的根基!

    【中公精讲】

    [文章亮点]

    视野开阔,见识高远。文章论述不拘一格,开篇就旁征博引。文章引用毛主席“藐视什么也不能藐视黄河——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哪!”这一意味深长的话,又以巩固民族根基作为结尾,直接升华了文章的主旨,显示出文章立意的高度。保护黄河不仅是保护黄河本身,而且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根,见解之高可见一斑。

    论述充分,实际客观。文章在紧紧围绕弘扬黄河精神主题的同时,结合“1493”治黄体系,从黄河地理、黄河精神、治黄体系等各个方面进行充分的论述,使文章饱满、充实,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可信度,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和说服力,既体现了具体的论述,又体现了高深的理论素养。根据“1493”治黄体系提出的解决对策具体可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结构分析]

    文章整体结构思路是:开篇点明论述的主题,即黄河精神,进而引出黄河存在的问题,提出整体治理措施,然后笔锋一转,阐述黄河精神的内涵,并指出黄河精神对治黄实践的指导意义,然后提出具体对策,指向问题的解决,最后总结全文,照应中心论点。详细来说:

    第一部分,具体指第一段。文章开篇以李白的一句诗引出黄河和黄河孕育的中华文明,再以毛主席的一句话概括了黄河对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性,从而引出文章论述的中心对象——黄河精神,同时也为全文指出了论述的主题,确定了文章写作的方向。

    第二部分,即第二段。本段可分为三层:第一句为一层,概括了黄河孕育的华夏文明的具体表现;第二、三句为一层,指出了黄河的地理信息和对我国的贡献;第四、五句为一层,点明黄河已成为我国一条忧患之河。本段的三个层次高度总结了黄河的地位和面临的问题,形成了鲜明的转折,为下文的展开提供了需要的过渡。

    第三部分,指第三段。第三段根据第二段提出的黄河面临的问题,明确提出“1493”治黄体系,为治理黄河问题提出了整体对策措施。本段详细介绍了“1493”治黄体系的内容,为下文提出解决黄河问题对策提供了思路,并为提出对策提供了依据、做了铺垫,从整体上构建了文章的主体框架。

    第四部分,即第四段和第五段。这两段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指出了黄河精神的内涵,即“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启下,为治理黄河问题提供了方向,为下文的具体治理措施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五部分,指第六段。本段论述主要是结合“1493”治黄体系的总体要求,结合材料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论述,提出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对策,是对第二段提出的黄河问题的解决,也是对“1493”治黄体系的具体阐释,是本文的最终归宿,照应文章标题——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第六部分,指最后一段。本段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从整体上对治理黄河问题提出了指导性的措施,并以“为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永续发展筑就最牢固的根基”作尾,照应前文,点明主旨,升华中心论点。

    [论证方法]

    文章第二段,“唐诗汉赋、歌曲绘画,无数动人的辞章都与黄河有关”一句,举例证明和支撑了前文“黄河曾经以她丰饶的乳汁哺育了华夏文明,给两岸以灌溉,也给诗人以灵感”。而“黄河的平均水量为580亿立方米,占中国总水量的2%,是长江的十七分之一,却养育了全国12%的人口,灌溉15%的耕地。”一句,则论证了后文“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不可磨灭”一句。所谓“事实胜于雄辩”,文章采用事实作为论据,本身就有较强的论证效果,同时,这篇文章所举事实,“唐诗汉赋、歌曲绘画”、“养育了全国12%的人口,灌溉15%的耕地”,在论证观点的同时,也着实令读者震撼和感动,自豪之感油然而生。

    [独特视角]

    本文最主要的同时也是最独特的部分,就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部分,即3~6段。一般情况,写作者都会按部就班地根据材料反映的问题,就事论事地分析问题,然后根据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而本文却另辟蹊径,采用“1493”治黄体系的结构来安排文章。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一个终极目标、四个主要标志、九条治理途径‘三条黄河’技术手段”结构梳理全文,结合材料,逐一论述。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理论知识储备,更表现了作者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

    [妙言隽语]

    【1】标题运用拟人手法,鲜明地点明了文章的主旨——维持黄河健康,表现了作者的态度。

    【2】引用毛主席的一句话,简明扼要地表达了治理黄河的重要性。

    【3】此句是文章论述的重点,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引用“1493”治黄体系,不仅简要地概括了治理黄河的原则、方法,也创建了下文的结构。

    【4】10字鲜明地揭示了黄河精神的内涵,让读者对黄河精神有了深入的了解。

    【5】结尾句以简短的语言深刻总结了治黄的宏观措施和弘扬黄河精神的深渊意义,并且与前文毛主席的讲话相呼应,引起我们对治理黄河的重视。

    【知识链接】

    “1493”治黄理论新框架: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在2004年全河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1493”治黄理论新框架。即:一个终极目标,四个主要标志,九条治理途径,“三条黄河”技术手段。

    一个终极目标: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四项主要标志: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

    九条治理途径:减少入黄泥沙的措施建设,流域及相关地区水资源利用的有效管理,增加黄河水资源量的外流域调水方案研究,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建设,制定黄河下游河道科学合理的治理方略,使下游河道主槽不萎缩的水量及其过程塑造,满足降低污径比使污染不超标的水量补充要求,治理黄河河口以尽量减少其对下游河道的反馈影响,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系统的良性维持。

    “三条黄河”技术手段:原型黄河、模型黄河、数字黄河。

    更多申论高分技巧请见中公申论频道>>

      相关文章:


      第1篇    公务员《判断推理》通关试题每日练(2022年01月25日-8344)    作者:李卓语

       1: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任何一种学习都会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下列属于学习迁移的是(  )。单项选择题A、小王的父亲是著名的画家,受父亲影响,他从小就对绘画产生了兴趣,后来也成为一名画家,B、某大学生在人多的教室里复习功课总容易分心,于是换到一个独处的安静环境,学习效率非常高C、小芳学会了拉二胡,自己尝试拉小提琴,结果也很快学会D、某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致使学习成绩下降,后来通过老师的教育和同学


      第2篇    公务员《数量关系》通关试题每日练(2022年01月25日-2097)    作者:李新明

       1:一艘船从A地行驶到B地需要5天,而该船从B地行驶到A地则需要7天。假设船速、水流速度不变,并具备漂流条件,那么船从A地漂流到B地需要()天。单项选择题A.40B.35C.12D.22:.单项选择题A.6B.7C.8D.93:某单位两座办公楼之间有一条长204米的道路,在道路起点的两侧和终点的两侧已栽种了一棵树。现在要在这条路的两侧栽种更多的树,使每一侧每两棵树之间的间隔不多于12米。如栽种每棵树需要50元人工费,则为完成栽种工作,在人工费这一项至少需要做多少预算()单项选择题A.800B.1600C.


      第3篇    公务员《常识判断》通关试题每日练(2022年01月25日-8063)    作者:李桂明

       1:我国佛教艺术驰名中外,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莫高窟三大石窟举世皆知。以下关于三大石窟地理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单项选择题A、所在省份两两接壤B、所在省份都有黄河流过C、均地处黄土高原D、所处纬度大致相当2:某镇公安局派出所以自己的名义对村民陈某作出罚款30元的处罚决定,陈某不服,申请行政复议,则他应向____提出复议申请。单项选择题A、镇政府B、县(区)政府C、县(区)公安局D、县(区)政府或县(区)公安局3:关于我国国防,说法不正确的是(  )。单项选择题A、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


      第4篇    公务员《言语理解》通关试题每日练(2022年01月25日-6503)    作者:李俊桦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国家没有设置独立审计机构,以会计检查取代了审计,一方面赋予会计人员以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职权;另一方面实行由主管部门对所属单位进行不定期的会计检查,由财政、税务、银行等部门进行业务监督。但这些检查监督,既不能自行监督,也不能互相监督,更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下列选项最接近上文叙述内容的一项是(  )。单项选择题A、没有审计机构就不能有效进行监督B、会计检查制度可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C、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国家就设置了独立的审计机构D、以会计检查取代审计可以实现自行监督2:


      第5篇    公务员《判断推理》通关试题每日练(2022年01月25日-4335)    作者:李升媛

       1: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与疾病作斗争,各种疾病中最容易让人产生恐慌的是大范围传染性疾病。短短几年来,人们充分见识了重大疫情的威胁。特别是之前的甲型HlNl流感疫情,蔓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令人吃惊。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所以说,人类与传染病斗争未有穷期。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不支持以上的结论?(  )单项选择题A、新发传染病大都是病毒感染所致,抗生素对新的传染病基本无效B、病毒越来越具有隐蔽性C、病毒为了生存会不断变异D、人定胜天,历史上曾有过的多次灾难性疾病最终都被人类打败了2: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

    免责:本网站所收集的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更多]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条)
     职校网
     职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