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手机版| 职校网| 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一级消防工程师|经济师|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导航
  • 各地招聘直达:
  • 当前位置:首页 > 申论 > 申论热点

    计划生育或到终止时 中国面临人口危机

    作者:邱稷天  来源:www.zxedu.cn  发布时间:2025-08-25 13:44:23

    计划生育或到中止时  中国面临人口危机

    计划生育应到终止时 中国面临人口危机

    这是7月23日拍摄的江苏如东县双甸镇星光居委会19组的一户四世同堂人家。20岁的大学生刘心雨(前中)未来可能面临巨大的隐形养老压力。面对老龄化困局,“长寿之乡”如东县也在迷雾中摸索:探索“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推广“小老人”帮助“老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倡导“单独二孩”的生育政策,着眼开发老年地产、老年旅游等“银发经济”。

    “单独二孩”政策 微乎其微

    中国日报网11月6日电 (远达)从今年初开始,中国各地陆续开始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不过生二孩的小高潮并未如约而至。有美国媒体分析称,这让中国在迈向老龄化社会的路上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在迈向老龄化社会的路上面临严峻挑战,经济增长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美国彭博社11月3日报道称,中国一年前放开单独二孩政策,即夫妻双方一人为独生子女,即可生二孩。然而,在一个整整一代人所接受的教育让他们认为大家庭即落后的社会中,目前对这一政策转变作出回应的人远未达到预期,这让中国在迈向老龄化社会的路上面临严峻挑战,经济增长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卫计委:仅有69万对夫妻提出了二孩申请

    在中国13.6亿人口中,只有1100万夫妻符合新发布的二孩政策。卫计委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仅有69万对夫妻提出了二孩申请。

    上海社科院人口问题专家左学金表示:“时代不同了,年轻夫妇不想再要两个或四个孩子……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必须来一次大转弯,从限制生育变为鼓励生育。”

    中国走上日本人口问题老路

    左学金称,中国走上日本人口问题老路的风险正不断上升,这一问题将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现行的生育控制制度已然“过时”,并可能在2020年前被鼓励生育的政策所取代。

    易富贤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劳动人口攀至顶峰后,经济出现停滞,韩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也是造成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之一。“单靠人口不能确保发展,但如果没有充足的劳动力,就不可能谈发展……对于中国这个拥有庞大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国家而言,这个问题尤为严峻。”

    中国人口密度远低于日韩等国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中国人口太多了。然而,人口是否太多,不能看绝对数量,而要看人口密度。我们来看一组人口密度的数据:中国为135人/平方公里,韩国为470人/平方公里,日本为335人/平方公里,德国为235人/平方公里,英国为245人/平方公里。即使去掉中国西部不适宜人居住的地方,中国的人口密度也不过与英国和德国相当,仍远不及日本和韩国。而英、德、日、韩等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足以证明,中国当前的人口密度并不是中国发展的障碍。

    人口危机危及中国国家安全

    中国当前的人口危机不是数量方面的,而是结构方面的。人口结构主要是指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民族结构。从年龄结构来说,中国正面临世界上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危机;在性别结构方面,中国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衡的程度,已达到世界之最;在民族结构方面,主体民族汉族人口比例快速下降。这种人口危机,不仅会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会给中华民族造成严重的、长期的损害,并危及中国的国家安全。要缓解人口危机,有必要调整现行的人口政策。

    全国小学生入学人数共减少1300万人

    教育部在不久前公布的《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由于我国小学学龄人口的逐年减少,三年中全国小学生入学人数共减少1300万人,2005年全国小学在校生人数10864.07万人,比上一年减少381.04万人。小学数量较三年前减少了9万多所。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10~14岁的人口有12539万,5~9岁的人口有9015万,0~4岁的人口只有6897万,下降速度极为迅速!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05年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亿。一般认为,现在中国的人均寿命为72岁,那么,在均匀的情况下,每年死亡人口应该有1200多万,然而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近几年每年死亡人口只有800多万。这是什么原因?有两种可能:一是死了没有注销,二是人均寿命大长了。

    中国多次生育率调查的结果均为1.2~1.5之间

    中国自1990年代初以后的生育率是多少呢?下面是几次全国性生育率调查的数据:1992年中国生育率抽样调查为1.47,1995年国家统计局1%人口抽样调查为1.46,1997年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抽样调查为1.35,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为1.22……可见,多次生育率调查的结果均为1.2~1.5之间。

    农村妇女平均期望生育数为1.80

    1990年代以后进行的多次生育愿望调查显示,人们的平均生育愿望不超过1.8个孩子。例如,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家庭经济和生育研究”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妇女平均期望生育数为1.65左右,农村妇女平均期望生育数为1.89左右;1997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的全国人口和生殖健康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城市妇女平均期望生育数为1.56左右,农村妇女平均期望生育数为1.8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放开二胎的生育率也不会超过1.8。

    日本人口老化 经济发展速度持续低迷

    目前日本是人口老化最严重的国家,截至2002年9月,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2362万人,比上年增加78万人,占总人口的18.5%,超过老年人口比例占18.2%的意大利,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国家。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日本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持续低迷,与日本老年化率不断增高相关联。

    从人口老龄化的直接表现来看,人口老龄化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人口生育率下降,使少年儿童的人口数量和比重减少,老年人口的数量和比重相对增加。即使老年人口数量没有增加,而由于少年儿童人口数量和比重的减少,老年人口的比重也会相对增加,从而促进人口老龄化;另一方面是老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后,老年人口生存时间的延长,使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加速了人口老龄化。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都会改变人口的年龄构成,但出生率下降的影响更大。死亡率的降低会延长人口的平均寿命,使老年人的数量增加,但要影响到人口老龄化则需要较长的时间。而出生率的降低将立即减少少儿人口,提高老年人在人口结构中的比例。

    中国未富先老

    中国的老龄化实际上是“未富先老”的状态,社会保障体制极不完善,农村基本不存在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系统,城镇保障目前也只能现收现支,从养老金制度实施以来,甚至很多地区还一直“收不抵支”。这样的保障还只是社会扶养比很低时候的情况。据劳动保障部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大陆几近3/4的劳动者没有养老金,在农村,公共养老金制度覆盖的比例仅为11%,多数人完全依靠沿袭了几千年的家庭赡养方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郑斯林部长曾透露出一个数字——目前我国养老金缺口达2.5万亿元。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改善,这也就意味着若干年后,很大一批人将面临无法领取养老金的困境。我国目前60岁以上人口有1.4亿左右,到2003年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退职人员数仅仅有3860.2万人,2020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2.5亿左右,能有多少人能得基本的养老保障呢?

    近5年的新增人口中,少数民族占了42%,汉族仅占58%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汉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90%,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0%,但在近5年的新增人口中,少数民族占了42%,汉族仅占58%。有人对此表示质疑:“10%的少数民族人口生下了超过40%的孩子,这怎么可能?”事实上,少数民族人口之所以增长迅速,除了少数民族生育率高于汉族生育率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汉族与少数民族的通婚率较高,只要父母任何一方是少数民族的,他们的孩子几乎全部选报为少数民族(因为可以享受到民族优惠政策)。由于存在这种情况,可以想象,一个孩子只要血统里面有1/2或1/4甚至1/8的少数民族血统,他们的父母都让他们登记为少数民族,这样,少数民族人口必定会如滚雪球般增大。现在汉族还占中国人口的90%,是因为大量的老年人和中年人还活着,几十年后,这些人去世后,中国人口的民族比例将发生剧变。

    主体民族不占优势 引发国家分裂

    前南斯拉夫和前苏联之所以分裂,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一个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主体民族。几十年后,当汉族人口不到中国人口的一半时,是否会出现前南斯拉夫和前苏联的情况呢?有人说不会,但只要仔细考察一下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就会发现:这些国家在剧变后,凡是主体民族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如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都没有发生分裂;而凡是主体民族没有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如前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国,都发生了分裂。

    最好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平等的政策

    我认为,最好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平等的政策,不要搞什么“民族优惠政策”,应一视同仁,不要刻意区分什么民族,这样才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有人说“其实少数民族与汉族并没有很大区别”,既然如此,那么还有什么必要搞什么“民族优惠政策”?这不是人为地制造民族差别吗?前南斯拉夫和前苏联的前车之鉴提醒我们,“民族优惠政策”表面上看起来是在照顾少数民族,但这却是在为今后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冲突埋下了导火线。

    计生委 需要拿出真实数据

    1997年和2001年,国家计生委组织进行了两次全国范围的抽样调查。97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妇女平均生育率只有1.35-1.38;2001的数据也显示只有1.35。对97年的数据计划生育委高层认为不可信,调整到1.8;对2001的数据也认为不可靠,调整到1.8。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1991-2000年中国大陆妇女总和生育率平均在1.22。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统计与财务管理司副司长王谦的“中国大陆十年来生育水平估计”也估算整个1990年代平均生育率只在1.3-1.6左右,说明1990年代末只在1.3左右。但中国官方最近人口的资料仍然认为中国妇女平均生育率在1.8。人口普查的如此详尽的资料都不相信,竟然相信没有任何依据的1.8的推测数据!

    计生委可能根据年度人口统计来推测生育率,这些统计来自户口,得出1.8的生育率。由于农村超生的报户口有几年滞后,且怕罚款,一直等到小孩读书时才报户口,但统计数据认为是当年新增人口,事实上是几年前新增人口。因此这些数据没有人口普查可靠。不然不直接从户口册统计得了,既省时又省力?人口普查是与上户口分开的,在最近的那次人口普查中,政策规定:凡未报的黑户口,均可如实上报,不作追究,并一律改为正式户口。并且国家化了很大力量,虽然仍然有误差,但国家再抽样在局部地区通过其他多途径补充资料,最后得出误差范围和可信区间,这是生物统计的内容,可信度比较大,不然国家化那么大的精力干什么?从人口普查的资料看中国妇女生育率只有1.22,即使有误差,也不过1.3左右。1997年和2001年国家计生委两次全国范围的生育率调查也说明中国妇女生育率只有1.3左右。生育率调查是与任何利益脱钩的,不存在黑户口的问题。

    学术机构的两次全国范围的调查以及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是可信的。为什么计生委高层老是对自己学术机构调查的结果采取怀疑态度?计划生育委员会是一个部级的庞大的实权机构,有责任用科学的手段,对人口与环境,人口与经济的理论进行科学调查,取样分析。要是连人口增长轨迹都不能摸清,连动态生育率都不能掌握(关系中国持续发展),计生委还有存在下去的理由吗?

    妇女生育率逼近到1.5

    就算1997年计生委高层推测的1.8是可信的,那么经过了7年后(尤其是这7年中国经济结构和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绝大多数育龄农民都打工去了),妇女生育率也应该逼近到1.5,为什么还是1.8呢?

    1.8生育率是慢性自杀

    1.3的生育率是民族急性自杀,1.8生育率是慢性自杀。1.3与1.8差别大的很,就象亩产千斤和亩产万斤一样。1.3的出生率对社会的影响比过去6.0的生育率还要大,过去两百多年中国以6.0的生育率使人口从数千万增加到12亿,虽然人口压力大,人与资源的矛盾大,但毕竟有足够的年轻人口,社会还是在前进的。1.3的生育率能使中国人口两百多年内下降到数千万,并且由于人口持续老化,社会将难以发展。胡主席在人口问题讲话已经提到人口安全了,提到要“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但没有接近2.1的生育率是不可能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的。

    前几天公布的上海生育愿望只有1.1了,就是说放开计划生育,上海生育率只能达到0.8-0.9(因为有单身和不孕人口),要是没有外来移民的话,上海不要过几十年就会垮。台湾要是持续现在的1.3的出生率,打都不用打,不过到时统一时大陆得帮台湾养老人。

    上海的今日就是全国的明日;海外华人(生育率几乎是所有种族最低)的今日就是中国的明日。中华文化圈(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生育率对非常低,可能与我们的文化不愿意多生粗养有关。

    韩国生育率低迷

    韩国朋友说她们很爱国,说前几年韩国经济危机时,不少人连金首饰都给国家以渡过危机,并且在反日网站上签名比中国人多。我说那只是低层次爱国,你们国家和民族的最大问题是人口减少,1.3的生育率很容易导致民族萎缩的,真正爱国就得提高生育率,你愿意再生育两个孩子吗?她说不行,一个女孩就够了,养育小孩代价太大了。她两个哥哥快四十了都没结婚,她先生的一家四兄弟只有她一个女孩,其他要么没结婚,要么不要小孩。

    现在大多数所谓人口专家的都是在假设中国人的生育愿望不变,不孕症忽略不计的前提下得出的预期数据,并且指望今后一放宽计划生育,生育率就会马上上升。并且无视农村人口结构的急剧改变。而这些数据又是高层决策部门制定人口政策的依据。而近几年生育愿望发生根本的变化,从世界其他国家来看,这种生育愿望变化难以逆转;不孕症急剧上升,已经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一起成为人类的三大疾病。

    邓小平说:计划生育只是一代人的事情

    以前邓小平不是说过,计划生育只是一代人的事情,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超过一代人了。现在不是说要与时俱进吗,实行计划生育的当时社会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班子研究国家长远目标。九十年代就应该意识到今后的能源问题,俄罗斯主动要求中国修建输油管,中国犹豫不决,现在被日本和俄罗斯耍了吧。今后中国最要问题是老年化问题和爱滋病的问题。目前东南部非洲不少国家已超过全国人口的20%是爱滋病人,其中津巴布韦和博茨瓦纳达到25%以上,而且20-35岁的青壮年比例更高。要是中国不能及时预防,2020年中国的爱滋病人将占20%,严重威胁国家持续发展。但就象去年SARS初期一样,中国政府还习惯于遮掩,要是去年SARS象人口问题和爱滋病问题是慢性问题的话不是急性死人问题(纸包不住火了,政府才改变策略)的话,政府现在一定还在遮掩。

    为什么计生委一直隐瞒真实的数据? 究其原因还是利益!巨额社会抚养费!

    人口减少的恶果

    中国1960年代妇女平均生育率很高(1971年数据显示是5.8),人口压力当然大,食物短缺是个大问题,在经济仍然没有出现曙光的前提下,适当降低生育率是无奈但正确的做法。中国七十年代实行的比较宽松的计划生育政策,当时提倡的是“四五家庭”,即一个家庭生育两、三个小孩。该政策使中国妇女生育率从5.8下降到2.7。

    但后面中国经济明显起步后,就应该放松计划生育,但政府还处于“一日被蛇咬,三年怕秤钩”的心态,反而采取更加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中国生育率在80年代中期就已经低于2.1的世代更替水平。低于2.1意味现在的人口增加只是低惯性增长,然后就是人口急剧减少。低惯性增长(尤其是以现在1.3的生育率)和人口减少的后果非常严重。

    有人说:中国人口太多了,减少人口有何不好?中国人口密度比较大,但人均资源比日本甚至一些欧洲国家要好。要是中国人口成比例地降低到七、八亿,当然也不错。但现在不可能屠杀老年人,只是通过降低生育率来减少人口,反而增加老年人比例。生育率低于1.8,尤其是现在的1.3,意味着今后有活力的人口过度减少,而整个社会压力却增加(没有活力的老年人口增加)。

    西方人口学家越来越关注人口老化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自5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老年人口比例不断提高,西方人口学家越来越关注人口老化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上看,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人口老龄化会使劳动力年龄人口比例相对下降,劳动力资源相对缩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生产和开发,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其次,人口老化之后是劳动力人口老化,因为持续的低生育率会使青少年人口比例低,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这样势必造成劳动力年龄人口老化。在科技就是生产力的时代,老龄劳动力人口在接受新的知识和科学技术方面比青年劳动力要处于劣势,对新产业和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也要弱一些。因此,随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人口老龄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当然老龄化的影响不仅仅只表现在经济发展方面,还将表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社会养老负担加重、老年医疗费用增加、社会价值观变化等等。

    日本20年前生气蓬勃,平均年龄只有30岁(中国现在一样),现在中间年龄42岁,企业中有一半以上是老年人了。有人将日本的衰退归因于经济政策的失误,事实上更大程度归因于人口老年化,缺乏有创新力的企业队伍。

    中国人口减少到三亿会怎么样?

    前几天又看到有人说中国人口应该以200年的时间从现在的数目回落到3亿左右,但令人费解的是这些所谓的专家竟然忘记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事实:如果人口在持续减少,则说明人口出生率始终低于更替水平,也就是说在这200年里如果没有外来移民的话中国的人口结构就是在不停的老化,当最终中国人口降到3亿时生育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可能将会下降到一个无足轻重的数字,即使这些人再如何努力中国的人口也会继续下降,汉族可能仅仅因为长期人口控制的惯性就接近灭亡。似乎很多人对中国的人口控制已经进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希望通过减少人口来使生活水平赶上西方,这实际上是很不切实际的,客观上中国的人口已经很多了,应该从这个客观事实出发研究提高生活水平的方法,而不是相反的要去采用一种纯理想主义的缺乏先例的做法来改变这个客观事实。日本的人口密度远远高于美国而生活水平也可以达到美国人的50%-66%,中国按照适合人类生存的国土资源计算人均生存空间远比日本多,现在的困难不过是因为分布不够科学合理与城市化水平滞后,却要舍本逐末的通过减少自己的人口来追求生活质量,非常的短视。

      相关文章:


      第1篇    2014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最美检察官"颜廷民    作者:钱洲青

       在与颜廷民的交谈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经过反贪工作历练的人身上的独特气质,机敏、利落、沉稳、务实。从检二十年,他的履历清晰而简单:书记员,助检员,公诉处长,反贪处长、局长,基层院检察长。谈到为什么每个岗位上都能取得不俗的成绩,颜廷民说出了自己的感悟:为人要有情有义,做事要有胆有识,工作要有勇有谋。记者:有人说你是“草根”检察长,你对此如何评价?颜廷民:我认为这是对我的肯定。我生长在林区,林场的那些活儿我都不陌生,我的父母都是林场工人,现在还生活在乡下。我从小接触最多的就是基层群众,对他们有着天然的熟悉感和亲


      第2篇    半月谈评论(2014年12月28号)    作者:邱良

       养老保险破除“双轨制”之后一份问卷调查显示,49%的被调查者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与企业职工养老金差距大表示不满。同等学历、同等职称、同等技能、同等贡献的人,因为单位性质不同,退休待遇差距较大,这已撕裂社会公平,甚至造成了阶层冲突。诚如马凯副总理所称,“虽然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但公平性不足”。如今双轨并成一轨,是对企业职工的心理熨帖,也将助推社会公平。叫好之余,也不妨前瞻性地审视可能形成的新问题。其一,改革前,公务员不用缴纳养老金,却能享受到80%甚至90%的养老金替代率,退休金约为在职工资的八九


      第3篇    半月谈评论(2014年12月29号)    作者:邱夫北

       经济疲软冲击欧洲养老金体系由于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经济危机的影响,欧洲公共养老金体系正遭遇严峻挑战。当前的改革措施存在风险,整套体系步入了一个艰难发展阶段欧洲公共养老金体系已经建立了一个多世纪,常被视为一套成熟而且相对历史悠久的社会保护体系,但由于欧洲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经济危机的影响,这套养老金体系正在遭遇严峻挑战。欧洲养老金体系的经验是什么,不得不进行的改革又是什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可能会对欧洲以外面临老龄化问题的国家有所启发。公共养老金体系是国家福利体系的一部分。按资金来源不同,它可分为普惠型和


      第4篇    2014《半月谈》半月谈半月评论汇总(10月11-20号)    作者:邱燕燕

       爱好成官员“溃决点”,如何划定爱好“红线”?领导干部总“才华横溢”?落马官员爱好盘点爱摄影代表人物:秦玉海9月21日晚,中央纪委发布消息称,河南省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秦玉海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除了“官员”头衔,作为“摄影家”的秦玉海,其宣传河南风光的摄影作品《水墨云台》还出现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地的地铁里。他还担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摄影家协会顾问、名誉主席……摄影作品屡获大奖,先后出版《焦作山水》《云台山风光》《五大连池印象》《真水无香》等摄影作品


      第5篇    2014《半月谈》半月谈半月评论汇总(10月21-31号)    作者:邱思思

       半月评论:让法律成为全民的信仰加快法治进程,已是当下国家治理的一个紧迫的课题。很自然,人们总是将目光向着打造法治政府聚焦,它是核心,是引领。同时,法治社会建设也当及时提速,它是主体,是根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是依法治国的参与者、捍卫者、推进者。无疑,公民意识的觉醒标示着社会文明的历史性进步,权利时代的到来撬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然而,检视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打开每天手边的报章网络,我们仍然不时为诸多负面的暴力新闻所心惊,而忧虑。哪来这么多的暴戾之气、平庸之恶?知法,守法。其实,更重要的还在反省自身:我们

    免责:本网站所收集的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更多]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条)
     职校网
     职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