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2020年2月21日时政新闻(2020年2月21日国际新闻)
- ·下一篇文章:公务员面试怎样不紧张(公考面试如何不紧张)
2008年公务员考试真题(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
热点话题一:大学学风建设问题
热点剖析:目前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大部分都是在校或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这是公务员考试中的一个特定群体,而这个群体都是来自“大学校园”,所以有关“大学”的热点在申论考试中还是占有比较大的分量。而学风建设目前是国内的一个被广泛谈论的热点,就其存在而言,学风弥漫于无形,却可观察于有形;就其作用而言,学风不仅影响到当前的教学效果,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对学生能否成才都具有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这个点很值得我们留意。
(一)当前学风问题,结合国内的主流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不端正。
(2)“不知道该学习什么”——学习方法的不得当,存在着被动灌输的倾向。
(3)“不想学习”——专业思想不稳定,存在厌学情绪。
(4)“不知道该怎么学习”——不能正确地处理好学习与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关系。
(二)学风问题形成原因的着力剖析点,建议考生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
上述问题的出现不能简单是归结到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一部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造成的冲击和扭曲,导致学风的衰退。
(2)造成学生不喜欢学习的原因,集中在“应试教育模式”、“教学方法陈旧”(比如很多的学科知识没有创新的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部分教师教风、教德不好。
这几个点中,请广大考生剖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辨证地去分析看待,切勿片面地批判某一个点,而应该看待事物的各个角度。
(3)学生本身的问题。这里主要是“高中学习模式与大学模式的差异化问题”。部分学生在被动学习到主动求知的转变过程中,没来得及摆脱自身在高中时期的依赖心理,没有适应出现的诸多问题,致使产生畏惧学习的心理和心理落差加大,从而缺乏学习动力。第二个原因,广州新东方戴斌老师建议考生可以联系“大学生就业难”这个点继续展开,当“努力学习”不一定能带来良好的就业时,这时候心理的落差是很大的。
(三)关于加强大学学风建设的对策,结合国内的主流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这里可以引用我国国策中的“以人为本”的原理,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加强师德建设,端正教风。制定切实可行的师德建设实施措施,把师德建设的指标与职称晋升挂钩。
(3)加大教学方法和教学机制的改革,研究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建立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
(4)建立科学完善的学风监督评估体系,建立学风建设责任制和目标管理机制,提高学风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分制,增加学生学习的自由度,给学生更大的对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时间的选择权。并通过大量开设选修课程、开放实验室,开设第二课堂,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6)努力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要致力于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要多举办一些学术报告和讲座,在师生中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同时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各种学习竞赛、科技竞赛、学习研讨等活动,以营造学术氛围,增加校园文化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7)学校要组织有关人员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营造良好学习习惯。由班级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加强思想引导,由师兄师姐、专业教师或导师加强专业方面的引导。
(8)学生的宣传部门和有关的学生团体组织,要致力加强学风建设的舆论导向。不能让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动力和价值取向。
热点话题二:保险业的理赔难问题
热点剖析:目前在我国,保险业的发展问题很值得我们关注,因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维护和谐的社会氛围离不开保险业的健康发展。目前的问题是,许多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在保险理赔过程中常感到“理赔难”,从客观上讲主要是由于保险合同专业性较强而保险公司或其代理人在投保时又未完全讲清楚;从主观上讲,则是很多投保人并没有或没有足够知识认真通读和读懂保险合同。不管其中的“谁是谁非”,这个问题的解决牵动着亿万国民的神经,对此广州新东方戴斌老师建议考生应该适当关注。
(一)请考生留意的是保险业的理赔难问题的核心焦点:为什么保险公司喜欢“拒绝赔偿”?
(1)原因剖析:这里关键是,部分保险公司在即使明知道自己该赔付情况下,保险公司还是会作出拒赔决定的。因为在一系列的拒赔过程中,真正提起诉讼的保险消费者毕竟是少数,保险消费者诉讼的结果,最好的也就是全额赔偿,这对于本来就应该给予理赔的案件而言,保险公司也没有任何的损失。
因为保险公司“错误”(甚至是故意)拒赔,经济上几乎无损失,但对于投保者来说,维权的成本高且由保险消费者承担的情况下。在理论上,对于不诚信的保险公司而言,很难杜绝保险公司这种为了经济利益而“故意”“拒绝赔偿”。
另一个关键原因是由于保险理赔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涉及到保险、保险法、保险医学等专业知识。就对这些专业知识的掌握来讲,普通保险消费者同保险公司无疑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的差距。即使是具有专业知识的律师、医生、保险业的从业人员也难是保险公司的“对手”。从全国范围上来讲,全面掌握保险、保险法、保险医学等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大都在为保险业服务,面对保险公司的拒赔决定,保险消费者自己很难独立解决,获得专业人士的帮助就显得必不可少了,但这一切都是要付出经济成本的,而很多保险消费者未必“有能力”或“愿意”付出这方面的经济成本。这说明了“保险消费者”相对于“保险公司”处于一个“弱势的地位”。
(2)关键对策:面对理赔难,监管部门、保险协会如果在制度设计上,使保险公司“故意”“拒绝赔偿”后,被证明是“不对的”,就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惩罚的话,(比如,由保险公司承担保险消费者的维权费用),一定会有效地制约保险公司“故意”作出“拒绝理赔”的决定,因为作出正确的保险理赔决定是保险公司的义务,保险公司应该具备这个能力的。
另一方面,政府及有关的行业协会也可以加大对“保险消费者”的“专业咨询”,帮助解决“保险消费者”同“保险公司”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的差距。
(二)关于保险业的理赔难问题的其他相关对策,结合国内的主流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加大对偿付能力不足的公司、市场秩序较差的地区和违规行为突出的业务的查处力度
(2)进一步健全规范保险市场行为的制度措施,推进行业诚信建设,完善行业服务标准。
(3)大力加强制度建设,深入分析产生违规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和制度性因素,对现行法规制度、监管政策的薄弱环节和缺失点进行分析评估,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法律意见和政策建议,不断探索建立规范保险市场秩序、保护广大被保险人利益的长效机制。
(4)实监管问责制,对于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方面没有依法履行职责、监管不到位,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损失的,要按照规定问责,增强监管政策的执行力。
(5)加大对保险知识的“全民化教育”。
热点剖析:近年来,随着民族文化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民族文化保护问题”已成为一个大的申论热点。作为民族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形式的“民间艺术”,在人民网上曾有一篇很热的文章《民间艺术像珍稀动物每分钟都在消亡》,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可见“民间艺术”的保护问题作为“民族文化保护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考点”,考察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广州新东方戴斌老师建议考生应适当关注。
“民间艺术”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该问题的焦点,从全国的视角来看,关键是“民间艺术”变了“味道”。现在的民间艺术只成了一个文化概念,许多品种都已经脱离了生活,成了感念旧时生活的一个怀想目标。而那些与过去生活相关的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正在消失,这之中反映了社会变化过程中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影响到与之相关的一些表述形式的变化。面对随时都可能消解传统的民间艺术,申论考试如果要考察这个点,请考生们将重点笔墨放在——“民间艺术的生存需要有与之相应的文化环境”上。
请考生在写该热点时,还要注意批判一些错误的思维,因为很多时候很多人会把“民间艺术”当成是一种“反映文化需求的摆设”,是一种“表现经济利益的幌子”,是一种“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点缀”,这是错误的思维。我们要保护民间艺术应该是站在一个更为宽阔的层面上,从保护民间艺术的文化环境入手,使民间艺术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一)关于“民间艺术”保护问题的相关对策,结合国内的主流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将“民间艺术”纳入到专利法、商标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调整范围中,加强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力度。
(2)建立“民间艺术”作品申报登记制度,建立全国性的“民间艺术”数据库。(即利用现代的表现手段通过语言、文字描述、录音、录像、样本、模型以及它们的结合等方式将各种民间文学作品确定下来,建立相关的档案和文献纪录。)
(3)政府要把“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城乡建设规划,落实保护工作的专项经费,专门建立“民间艺术”的保护的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委员会,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和“民间艺术”的保护规划,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民间艺术”保护机制。
(4)广泛开展宣传。运用报纸、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和大幅标语、墙报等多种形式,宣传“民间艺术”保护的意义、任务和作用,通过举办“民间艺术”展览等方式,鼓励社会各界踊跃参与“民间艺术”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民间艺术”保护氛围。
(5)实施鼓励民间艺人带徒传艺等措施,加强民间艺术的传承力度,培养一批新型的民间艺术传承者。
(6)通过科学论证,运用文字、录音、摄影、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多种方式,逐步建立“民间艺术”资料库、数据库等档案和网络服务平台,不断地收集“民间艺术”的实物,建设其专题博物馆。
[1][2][3][4]下一页
相关文章:
第1篇 特殊人才引进机制(特殊人才引进有什么好处) 作者:admin
背景链接随着知名主播以及快递小哥等特殊人才的引进,人们纷纷关注各地的特殊人才引进政策。无一例外,打破了人们的常规认知,“人才”一词被重新定义,不再局限于海外留学经历、博士学位等传统评价标准,一些特殊的要素,例如:商业价值、特殊技能等也被纳入特殊人才的评判标准。综合分析【提出观点】上海、杭州等地特殊人才引进政策,敢于打破常规,正是对习总书记人才观的深刻践行,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
第2篇 严厉打击制假售假(打击制假售假的重要性) 作者:admin
毋庸置疑申论是公务员考试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公考资讯网温馨提醒考生多看多做练习的同时,要站在公务员角度和高度上,对待最新发生的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为进一步帮助考生提升申论写作水平,公考资讯网特别推荐:2018年申论热点时评“必须采取重罚模式打击制售假行为”评论文章,阅读本文对
第3篇 公务员面试考官应注意的问题(公务员面试对考官的要求) 作者:admin
我们必须要了解面试官的心理,才能对症下药。面试考官处于提问者、考察者、评判者的地位,很容易产生一种优越感。面试前不妨对考官心理进行分析,针对考官可能有的心理状况,采取不同的应战心理。一、优势心理指考官因处于主导地位而产生的居高临下的心理倾向。表现为面试结果评定上的个人倾向性。应该以一种不
第4篇 行程问题、相遇(行程相遇问题例题讲解) 作者:admin
今天华图教育就带领大家学习行测数量关系中一个高频考点-行程问题之相遇;这类问题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而且难度稍大,很多同学看到题目后都会有一定的畏难情绪,所以大家还是要克服这种心态,学会基本的解题思路,多加练习,融会贯通。一.含义:相遇问题描述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然后甲乙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两人共同走了A、B之间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就有A,B两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
第5篇 命题等值公式(命题公式等值演算) 作者:admin
在公务员考试行测中,直言命题是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例如:“所有的语言都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这句话就是一个直言命题,对象是语言,工具是某种性质。在直言命题的考查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求等值命题的题目,大部分考生找等值命题都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并不懂得找等值命题应遵循怎样的原则以及引用了怎样的知识点,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