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手机版| 职校网| 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一级消防工程师|经济师|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导航
  • 各地招聘直达:
  • 古诗词中的节日大全(中国古诗里的节日)

    作者:admin  来源:www.zxedu.cn  发布时间:2025-09-01 14:34:12

    在公务员考试文学知识古诗词板块中,除了考察古诗词出处、作者与诗词对应、诗作者称为、诗作者并称、诗作者排序之外,还会考察诗作中涉及的节日。本文就古诗词中的节日做一整理,希望在学习中能够帮到大家。

    春节: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2.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3.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4.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5.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戴复古《除夜》

    6.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7.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苏轼《守岁》

    8.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薛道衡《人日思归》

    9.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李世民《守岁》

    元宵节:

    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2.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3.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4.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5.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6.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朱敦儒《好事近·春雨细如尘》

    7.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寒食节: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 寒食日即事》

    2.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3.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

    4.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5.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6.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韦庄《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

    7.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8.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清明节: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2.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3.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4.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

    5.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高翥《清明日对酒》

    6.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7.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8.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端午节:

    1.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2.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端午》

    3.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4.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5.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6.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7.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8.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七夕节:

    1.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2.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林杰《乞巧》

    3.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4.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5.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佚名《迢迢牵牛星》

    6.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7.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中秋节: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2.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3.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4.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 中秋月》

    5.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6.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7.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8.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重阳节:

    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3.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4.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5.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郑谷《菊》

    6.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7.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8.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刷题练习

    1. 有关节日和诗歌的对应关系,错误的一项是( )

    A.元宵节——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B.寒食节——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C.中秋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中元节——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解析】D。

    A出自唐崔液《上元夜六首·其一》,故A是上元节即元宵节正确。B出自唐韩翃《寒食日即事》,故B正确。C出自苏轼《水调歌头》,婵娟指月亮,描绘中秋赏月,故C正确。D出自宋高翥《清明日对酒》,故描绘的是清明节,错误。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相关文章:


      第1篇    特殊人才引进机制(特殊人才引进有什么好处)    作者:admin

       背景链接随着知名主播以及快递小哥等特殊人才的引进,人们纷纷关注各地的特殊人才引进政策。无一例外,打破了人们的常规认知,“人才”一词被重新定义,不再局限于海外留学经历、博士学位等传统评价标准,一些特殊的要素,例如:商业价值、特殊技能等也被纳入特殊人才的评判标准。综合分析【提出观点】上海、杭州等地特殊人才引进政策,敢于打破常规,正是对习总书记人才观的深刻践行,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


      第2篇    严厉打击制假售假(打击制假售假的重要性)    作者:admin

       毋庸置疑申论是公务员考试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公考资讯网温馨提醒考生多看多做练习的同时,要站在公务员角度和高度上,对待最新发生的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为进一步帮助考生提升申论写作水平,公考资讯网特别推荐:2018年申论热点时评“必须采取重罚模式打击制售假行为”评论文章,阅读本文对


      第3篇    公务员面试考官应注意的问题(公务员面试对考官的要求)    作者:admin

       我们必须要了解面试官的心理,才能对症下药。面试考官处于提问者、考察者、评判者的地位,很容易产生一种优越感。面试前不妨对考官心理进行分析,针对考官可能有的心理状况,采取不同的应战心理。一、优势心理指考官因处于主导地位而产生的居高临下的心理倾向。表现为面试结果评定上的个人倾向性。应该以一种不


      第4篇    行程问题、相遇(行程相遇问题例题讲解)    作者:admin

       今天华图教育就带领大家学习行测数量关系中一个高频考点-行程问题之相遇;这类问题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而且难度稍大,很多同学看到题目后都会有一定的畏难情绪,所以大家还是要克服这种心态,学会基本的解题思路,多加练习,融会贯通。一.含义:相遇问题描述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然后甲乙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两人共同走了A、B之间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就有A,B两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


      第5篇    命题等值公式(命题公式等值演算)    作者:admin

       在公务员考试行测中,直言命题是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例如:“所有的语言都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这句话就是一个直言命题,对象是语言,工具是某种性质。在直言命题的考查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求等值命题的题目,大部分考生找等值命题都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并不懂得找等值命题应遵循怎样的原则以及引用了怎样的知识点,有少

    免责:本网站所收集的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更多]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条)
     职校网
     职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