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医学术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的特点)
- ·下一篇文章:教育体系理论(教育体系类型)
公安信息分析类型(警务信息分析的类型)
在招警申论考试中,如果通过对作答要点进行合理分类,以显示其层次性和逻辑性固然不错,但如果刻意套用某一角度,则会割裂材料原意,给阅卷老师模板化的印象,从而减低了得分。
为帮助广大考生申论取得高分,华图教育网归纳了信息分类的“三要三忌”,供考生参考。
一、要吃透题意,忌先入为主
这是信息分类的前提,因为题目规定了处理材料信息的方向,必须吃透题意才能准确有效地处理材料信息。如果题目中有明确的分类要求,如2014年申论第一大题:对F市所做工作进行分类总结,必须依据行文确定的不同机制角度进行分类;如果题目中没有分类要求,但材料中有明显的角度,如2012年申论第一大题1小题:概括和归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种种问题,明显体现在不同的领域,则按照材料角度来分;如果题目中没有分类要求,材料中的角度不明显或其交叉明显,则按照材料行文罗列即可,如2013年地市级第二大题概括目前汉语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虽然涉及到个体、部门、国家,但各方彼此交叉,按照行文排列更为恰当。
二、要忠于材料,忌主观臆断
这是信息分类的基础,因为材料是信息的载体,处理信息就必须忠于材料。然而,为了体现试题难度,申论材料的结构通常比较复杂,可以是并列式,也可以是递进式的,可以是主体式,又可以是领域式的,可以时间式的,又可以是层次式的,甚至可以是上述若干方式的混合。材料的复杂性决定了而不能脱离材料仅凭主观决定使用那一角度,相反必须在具体分析材料构成特点的基础上选择信息分类角度。比如2011年第一大题的二小题材料5王景治理黄河的材料总体上是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展开阐述的,但其中涉及到了政府、个人、自然等因素,所以基本上可以按照上述两个方面展开,并把各个因素纳入进去。
三、要慎借角度,忌机械照搬
这是信息分类的条件,因为规范的角度更有利于要点的排布和组织,从而显示其条理性和合理性。如主体角度可以通过国家社会、机构组织、个人家庭等方面来分类;层次角度可以通过思想观念、法律法规、制度体制、监督管理、投入保障等方面来显示;逻辑角度可以通过表现、影响、原因、措施等方面来分类,领域角度可以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来体现。但在借鉴这些角度的时候必须依据上面的题目具体要求和材料行文特点来进行,如果机械套或者会割裂文意,或者会遗漏一些信息点,或者造成采分点信息量的差别过大,造成要点的失衡。如,2011年9月分析张悟本事件折射的问题,虽然材料涉及主体比较鲜明,但各主体包含信息点差别很大且有一定交叉,所以最好按照行文罗列。
信息分类作为处理材料的重要方式,必须对其有一个正确认识,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使用,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申论信息的处理要求。
(责任编辑:郝云)
相关文章:
第1篇 考事业单位面试题(事业单位面试常考题型) 作者:admin
由于大家的心理等原因,每年的面试考场上还是有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场面与回答,下面就为大家总结了十大囧事。看看备考中的你会不会也曾有过这样的囧境呢。十大囧事第十名:超女也考事业单位“各位评委好,我是1号选手!”面试考场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好,而且大多数是女生这样说。初听只觉得别扭,但说不清别扭在哪,仔细一琢磨才发现,原来就别扭在这“评委”和
第2篇 综合分析面试万能的开头(综合分析面试题开头结尾) 作者:admin
从以往的公考面试可以看到,综合分析能力的测查要素一直都是面试中的重点考察,因此把握好综合分析这类题型的作答,对于想要取得面试高分的同学来说,至关重要。再加上目前面试已经进入了3.0时代,不像面试1.0时代和2.0时代,只需要外在得体、表达流畅、有一些内容即可,而目前的面试3.0时代要求不仅仅是外在得体、表达流畅,更
第3篇 帮我普及一下玉米(玉米了解) 作者:admin
公考常识3000问豪华升级版:公务员常识40000问3000问在手公考常识不再发愁!2016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常识判断篇高分必备常识判断是每年多省公务员考试不可回避的专项,也是考生备考最难把握的,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时政等多方面。考生经常抱怨备考抓不住重
第4篇 人文关怀申论作文(人文关怀新举措) 作者:admin
[提出观点]人文关怀是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中亟待弥补的短板。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将带来全面、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口结构深刻变化必然带来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乃至社会、政治生态的变化。[权威论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
第5篇 数字时代如何保护个人信息中心论点(数字时代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作者:admin
在加强隐私保护成为共识的背景下,怎样处理好维护个人权益与合理使用信息的关系,成为信息社会必须直面的现实课题以保护个人权益和促进信息流通为准绳,找到信息利用和安全的平衡点,有助于数字经济的长远发展随着“互联网+”日渐融入生活,大数据、人工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