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2021年4月27日时事政治(2021年4月23日国家大事)
- ·下一篇文章:结构性改革这本书(结构性改革 书)
待我长发及腰下一句怎么回答(待我长发及腰下一句精辟回答神)
面试是公务员考试中重要的一环,进入2014年国家公务员的考生不可掉以轻心,需谨慎备考面试。
面试犹如一场竞技赛事,打分的裁判是考官,因此,考生在面试考场与考官交流的过程中,往往会更在意考官对自己的态度和表情,从而根据考官的一些微妙的表情变化,来判断考官对自己的好恶,以及对自己的成败做初步鉴定。虽然考官的表情不会对考试分数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却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情绪变化,或是考官点头认可,考生越答越有信心;或是考官表情过于严厉,考生因惧怕心理而影响到答题的效果,那么应如何应对考官的不同表情,本文提供以下建议:
第一,如果面对的考官表情亲切,时而会给予考生微笑或是点头示意,考生可以完全借助考官的这种表情,增强自我的自信心,整理好思路,大方、自信的进行作答,用自己的行为去印证考官的好印象。
第二,如果面对的考官表情过于严厉,当然考生不能挑考官了,而应该是努力调节自己,去适应考官。其一要做好心理调节。要清楚地知道考官的严肃表情未必是针对考生个人,有可能是性格使然。其二要做好本分。作答时要排出任何杂念,认真作答即可。其三结构化考场考官一般为7~9人,考生可以减少与严肃的考官的对视,应多兼顾与其他考官进行目光交流。
第三,如果面对的考官在考生答题时,有摇头、叹气等反面暗示的表情。其一考生要对自己做正面的心理暗示,"考官可能想起了近日的不开心事情,与我无关"不要受其的表情影响,正常发挥进行答题即可;其二阳光心态,想清事情沉稳应对。认为考官的表情就是对自己的考场临场应变能力的考查,稳定自我情绪,表情自然的进行作答,给考官一个满意的答卷。其三无视考官的消极暗示,尽量找一个表情亲切的考官与其对视,侃侃而谈,舒缓氛围。
第四,如果进考场答题时,有的考官不抬头看你,自顾自己一味的忙着,不要认为是考官的轻视,而应从内心理解考官,有可能是考官在为上一位考官核分等,不能因为考官不看你就放弃好好表现,而应用声音叫醒考官的耳朵,使考官只好选择听你把题目答完。
第五,如果考官的表情很倦怠,或是在考生答题时有不耐烦的表情,这时考生在理解考官的辛苦的同时,更要有所应对。考生要考虑是否是因为临近中午、下午休息,考官很疲惫了,这时考生就应理清答题思路,简洁、清晰的作答题目,与考官达成默契,这样"善解人意"的考生,更容易给考官留下好印象。
第六,如果在考场有考官表情复杂,与几个考生窃窃私语,考生应排除各种不利考试的杂念,内心暗示"考官在探讨题目,与我无关",而且要有毛主席在戏台看书的不惧嘈杂的忘我精神,清晰、自然地作答题目。
建议考生,在考场上考官的表情变化还会有很多,考生只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作答时阳光、自信、真诚,在考试中就一定能得到考官的认可。
最后,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祝各位考试面试成功!
(责任编辑:刘隽川)
相关文章:
第1篇 考事业单位面试题(事业单位面试常考题型) 作者:admin
由于大家的心理等原因,每年的面试考场上还是有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场面与回答,下面就为大家总结了十大囧事。看看备考中的你会不会也曾有过这样的囧境呢。十大囧事第十名:超女也考事业单位“各位评委好,我是1号选手!”面试考场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好,而且大多数是女生这样说。初听只觉得别扭,但说不清别扭在哪,仔细一琢磨才发现,原来就别扭在这“评委”和
第2篇 综合分析面试万能的开头(综合分析面试题开头结尾) 作者:admin
从以往的公考面试可以看到,综合分析能力的测查要素一直都是面试中的重点考察,因此把握好综合分析这类题型的作答,对于想要取得面试高分的同学来说,至关重要。再加上目前面试已经进入了3.0时代,不像面试1.0时代和2.0时代,只需要外在得体、表达流畅、有一些内容即可,而目前的面试3.0时代要求不仅仅是外在得体、表达流畅,更
第3篇 帮我普及一下玉米(玉米了解) 作者:admin
公考常识3000问豪华升级版:公务员常识40000问3000问在手公考常识不再发愁!2016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常识判断篇高分必备常识判断是每年多省公务员考试不可回避的专项,也是考生备考最难把握的,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时政等多方面。考生经常抱怨备考抓不住重
第4篇 人文关怀申论作文(人文关怀新举措) 作者:admin
[提出观点]人文关怀是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中亟待弥补的短板。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将带来全面、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口结构深刻变化必然带来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乃至社会、政治生态的变化。[权威论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
第5篇 数字时代如何保护个人信息中心论点(数字时代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作者:admin
在加强隐私保护成为共识的背景下,怎样处理好维护个人权益与合理使用信息的关系,成为信息社会必须直面的现实课题以保护个人权益和促进信息流通为准绳,找到信息利用和安全的平衡点,有助于数字经济的长远发展随着“互联网+”日渐融入生活,大数据、人工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