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相似图形题(相似图形经典例题)
- ·下一篇文章:疫情下的抗疫楷模事迹(疫情下的抗疫楷模作文)
简答古典诗词之美(关于古典诗词之美的议论文800)
今年教师节当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看望师生时,提到古典诗词的重要性问题,引起广泛热议。此前,上海市新版小学语文教材删减古诗的做法引起了很大争议,虽然上海市教委当时回应称,此次对小学语文教材的修订并非删除古诗,而是将这些古诗重新编排至各学期,改变古诗教学的方式。
减少教科书中古典诗词的观点一度显得很有说服力。包括上海在内的一些地方,目前已经删去了《寻隐者不遇》《登鹳雀楼》等诗词。为什么要把古典诗词从教材中剔除出去?目前主要的观点有两个:其一,古典诗词生僻字多,背诵起来难度大,删除古典诗词可以给学生减负;其二,古典诗词毕竟难以“与时俱进”,以西方美文取代之,便于教育与国际接轨。
上述两个理由都有待商榷。古诗合辙押韵,极富音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虽三岁童蒙,背诵亦非难事。生僻字,完全可以拼音注解、教会学生认知,这本身也是基础教育的内容之一。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屈子一首《橘颂》,开楚辞之新天地。其后逾千年,古典诗词不断凝聚民族思想与文化精神。赋兴于汉、诗兴于唐、词盛于宋、曲盛于元,古典诗词一脉相承,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长城,见证并构建了人类文明的重要一阕,对日本、韩国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演进、文明进步都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存在于过去,而且指向现今与未来。中国古典诗词的活力还在与时俱进、不断展现。今天,包括习近平同志在内的中国领导人,在外交活动中常常随手拈来古文佳句,既凝练又贴切,世界因此叹服于中国文化之博大,民族精神之儒雅。目前,美国、英国以及一些北欧国家的不少汉学家正在潜心研究中国古典诗词。还有为数众多的外国青少年对中国古典诗词如痴如醉。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中国特色文化名片、世界伟大文明成果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确立和发扬,其生命力必将更加旺盛。
西方文化要学习借鉴,传统文化更要珍惜呵护,所谓固本开新,即是此意。当然,重视古典诗词,重新增加课本中的古诗文,也不是说要大干快上,越多越好。还是要通过教育界专业人士深入研究,遵循教育规律,审慎合理地添加。
找回课本中的诗词之美,要旨都是秉持对后世负责、对文化负责的态度。还记得敦煌的莫高窟吗?还记得那个邋遢的王道士吗?揣着珍宝却不认识,以为“那玩意无甚大用”,以致于后人只能跟在外国人后面长吁短叹。现在已经是21世纪,王道士的老路,对我们是个提醒。
注:这篇时评围绕着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节当天有关古典诗词的讲话展开评论。将古典诗词收入教材,加强学习,反映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2015年国家及各省市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相关文章:
第1篇 考事业单位面试题(事业单位面试常考题型) 作者:admin
由于大家的心理等原因,每年的面试考场上还是有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场面与回答,下面就为大家总结了十大囧事。看看备考中的你会不会也曾有过这样的囧境呢。十大囧事第十名:超女也考事业单位“各位评委好,我是1号选手!”面试考场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好,而且大多数是女生这样说。初听只觉得别扭,但说不清别扭在哪,仔细一琢磨才发现,原来就别扭在这“评委”和
第2篇 综合分析面试万能的开头(综合分析面试题开头结尾) 作者:admin
从以往的公考面试可以看到,综合分析能力的测查要素一直都是面试中的重点考察,因此把握好综合分析这类题型的作答,对于想要取得面试高分的同学来说,至关重要。再加上目前面试已经进入了3.0时代,不像面试1.0时代和2.0时代,只需要外在得体、表达流畅、有一些内容即可,而目前的面试3.0时代要求不仅仅是外在得体、表达流畅,更
第3篇 帮我普及一下玉米(玉米了解) 作者:admin
公考常识3000问豪华升级版:公务员常识40000问3000问在手公考常识不再发愁!2016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常识判断篇高分必备常识判断是每年多省公务员考试不可回避的专项,也是考生备考最难把握的,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时政等多方面。考生经常抱怨备考抓不住重
第4篇 人文关怀申论作文(人文关怀新举措) 作者:admin
[提出观点]人文关怀是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中亟待弥补的短板。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将带来全面、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口结构深刻变化必然带来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乃至社会、政治生态的变化。[权威论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
第5篇 数字时代如何保护个人信息中心论点(数字时代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作者:admin
在加强隐私保护成为共识的背景下,怎样处理好维护个人权益与合理使用信息的关系,成为信息社会必须直面的现实课题以保护个人权益和促进信息流通为准绳,找到信息利用和安全的平衡点,有助于数字经济的长远发展随着“互联网+”日渐融入生活,大数据、人工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