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公务员面试考试题型(公考面试题目类型)
- ·下一篇文章:事业单位 数量(事业单位数量分析占比)
国考行测篇章阅读(行测文章阅读题解答技巧)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中近几年一直出现的一个题型——文章阅读,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文章阅读还是比较具有心理障碍的,总觉得文章长、读起来比较耗费时间。但其实文章阅读的正确率是可以很高的,弃之万分可惜。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就来说一说如何能够把文章阅读又快又好地完成。
首先,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考生们之所以害怕文章阅读主要是因为文段长,经常是读了下句忘上句。而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大家读文章的时候不具目的性。那我们换种方式,先看问题,再读文章,这时候大家就会带着问题读文章、具有目的性,就不会觉得读文章迷茫了。用这种方法我们来一起看一个例题感受一下。
1.下列哪项信息在第2段中没有体现:
A.绢的发展历史
B.熟绢的织造工艺
C.唐代书画载体的演变过程
D.战国、秦汉时期书画艺术概况
2.作者引用韩愈诗歌,意在:
A.说明晚唐画家所使用的绘画材料
B.赞美唐画家精湛的绘画艺术水平
C.介绍唐人以书画装饰厅堂的习俗
D.展示绢质改进对绘画风格的影响
3.作者提到《听琴图》,主要是因为这幅画:
A.知名度很高 B.所用载体质地精良
C.存世历史很悠久 D.艺术水平很高
4.关于绘画用绢,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A.唐代水墨画多画在熟绢上
B.宋人绘画兼用生绢和熟绢
C.熟绢上的绘画不可能早于初唐
D.绢质随时代发展而趋于细密
5.根据上文,《溪山行旅图》和《雪景寒林》的不同之处在于:
A.作者 B.时代 C.创作背景 D.绢面特征
第一步:看问题
看问题看什么呢?既要看问题问的是什么,记住关键词,也要对问题做个简要分类。这个例题中的五个题目关键词分别是第二段的细节、韩愈诗歌、听琴图、绘画生绢、溪山雪景不同之处。这五个问题中,第1、2、3、5均为细节型的题目,依据原文的局部内容即可判断正误。第4题则涉及全文(与原文相符的是),需要再理解全文基础上才能作答。那么接下来大家就需要主要带着小问题读文章了。
【例】古代书画以纸或绢为载体,因而也被称为“纸绢画”。不同时代的纸绢会自然而然带有该时代造纸或丝织工艺的特点。
绢是一种平纹组织的丝织物,早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最初用生丝织造,质地比较粗疏;通过捶压等整理工序,生绢可以变成密度较大、坚韧挺括、平整均匀的熟绢,这种工艺大概在战国、秦汉时期已经出现于丝织业发达的山东一带。从实物和文献记载看,初唐以前书画都用生绢,经纬间并不十分精密,很难画得精细入微。这种生绢直至晚唐仍在使用,韩愈《桃源图》“生绡数幅垂中堂”中的“生绡”就是生绢。盛唐时期,画家开始使用洁白如银、质地平滑的熟绢,材料加工的进步,为丹青与水墨画风的细密精丽提供了保障。不过以生绢作画仍很流行,张僧繇、阎立本等人的画作都用生绢。
五代绘画用绢极粗,质地如布。宋人绘画用绢分为两种,一种是社会上普通画家所用的质地稀薄的绢,一种是为满足宫廷书画需要而特别制作的“细密如纸”的院绢。宋徽宗《听琴图》用的应该就是院绢,质地细密,灰尘不易沾污,加之保存较好,千年后仍洁白如新。
绢有一定幅宽,这是丝织工艺和政治制度双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从工艺角度而言,古代的绢都是人工织成的,绢的幅宽和织布人的肩宽有密切关系,幅面太宽,投梭织纬就会十分困难。从政治角度而言,绢在古代是一种特殊商品,曾长期作为实物货币使用,西汉之后的历代官府都实行“钱帛兼行”的政策,绢帛不仅可以输纳捐税,还可用以偿付债务、俸禄等,因而要求统一规格和质量。西周时期规定绢帛幅宽为2.2尺,约合现在的43.8厘米,这个标准一直沿用到隋朝,但是由于尺寸变迁,绢的实际幅宽总体上呈逐代增长趋势,最宽时约合65.93厘米。唐、五代基本以1.8尺为官方标准,约合55厘米;宋代以2尺(61.44厘米)为幅宽标准。因为绢的幅面是个常数,作画人可在单幅绢面上绘制小型画;若要创作大型画面,通常采用将两幅或三幅绢面拼接起来的方法获得足够的宽度,比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郭熙的《早春图》,都画在两幅拼接起来的绢面上;范宽的《雪景寒林》和李唐的《万壑松风》,则是用三幅绢面拼合而成的。
第二步:读文章
读文章的过程中,要边读边解决小问题。读第一自然段,了解这段是在告诉我们本文说明对象是书画的载体——绢。
第二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绢的发展状况,原始社会——战国、秦汉——初唐——盛唐,即绢的发展历史。这段读完,也正好可以做第1题。A项有描述到。B项通过原文“通过捶压等整理工序,生绢可以变成密度较大、坚韧挺括、平整均匀的熟绢”也有体现。C项通过“……初唐以前书画都用生绢……这种生绢直至晚唐仍在使用……盛唐时期,画家开始使用洁白如银、质地平滑的熟绢……生绢作画仍很流行,张僧繇、阎立本等人的画作都用生绢”也有体现。原文只提到过“熟绢,这种工艺大概在战国、秦汉时期已经出现于丝织业发达的山东一带”,并未提到“战国、秦汉时期书画艺术概况”。因此第1题选D。
同时这段读完,也可完成第2题。由原文“这种生绢直至晚唐仍在使用,韩愈《桃源图》‘生绡数幅垂中堂’中的‘生绡’就是生绢。”可知,引用韩愈诗歌,是想证明那时候垂中堂的画作的材质为“生绡”,即生绢。因此第2题选A。
第二段涉及的题目做完之后继续阅读文章,第三自然段讲的是五代——宋时期绘画用的材料。宋绘画用材料有两种:普通的质地稀薄的绢、细密如纸的院绢。这段出现了《听琴图》,我们就可以完成第3题了。提到《听琴图》是为了说明该图用的就是细密如纸的院绢。院绢质地好,保存千年仍洁白如新。因此第3题选B。
阅读第四自然段,第四自然段主要在描述绢的幅宽。阅读到最后一句,看到“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郭熙的《早春图》,都画在两幅拼接起来的绢面上;范宽的《雪景寒林》和李唐的《万壑松风》,则是用三幅绢面拼合而成的”,可知第5题所说的不同点是,两幅画所用的绢的幅宽不同。因此此题选D。
最后读完全文,再做第4题。A项,关于唐时期的画,主要出现在第2段后半部分,查找原文,“盛唐时期,画家开始使用……熟绢,……为丹青与水墨画风的细密精丽提供了保障。不过以生绢作画仍很流行”可知,A项描述错误。B项所说宋代内容出现在第3段,宋绘画用材料有两种:普通的质地稀薄的绢、细密如纸的院绢。不是生绢和熟绢。B项错误。C项描述初唐,内容位于第2段。根据原文“从实物和文献记载看,初唐以前书画都用生绢”来看,初唐以前的绘画可能有用熟绢的,只是可能没有保存下来实物或记载。因此第4题C项说“不可能”,过于绝对。根据全文,我们确实能看到整体来说随着时代发展,绢越来越细密越来越好。因此第4题选D。
综上,我们可以总结说,大家做文章阅读题完全不用怕文章长短,只需带着问题读文章。边阅读边完成小题目,全文读完之后做大题目。因为文章长,信息相对来说是非常全的,所以得分率较高,是各位同学需要把握的重点。
中公教育希望各位考生在学完本节之后能够在此部分不丢分!
相关文章:
第1篇 古人对酒的雅称是什么(古代对于酒的称呼) 作者:admin
公务员考试行测中的常识判断是考查考生平时知识积累的重要部分,这部分知识范围广泛包罗万象,要求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考生不仅平时要多观察多积累,更要注意总结才能便于记忆。本文给大家带来“古人对酒的30种称呼”,一起来涨知识吧,建议收藏!1、杜康:“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相传酒是夏朝杜康(即少康)发明的,故以酿酒的祖师爷杜康之名作酒的代称。2、般若汤:“曲肱但作吉祥卧,浇舌惟无般若汤
第2篇 疥疮是什么病因中医理论(中医 疥疮) 作者:admin
一、疥疮的概述疥疮是一种由疥虫所引起的慢性接触性传染性皮肤病。其特征为手腕、指缝、下腹等处皮肤发生水疱及隧道,夜晚瘙痒剧烈。二、疥疮的病因多因机体蕴毒,日久生虫,兼受风湿蕴结,虫毒湿热相搏,结聚肌肤所致;或因与病人同卧、相互握手直接传染;或使用过患者用过而未经消毒的衣裤、被席、用具等间接传染。三、疥疮的症状本病多
第3篇 国考法律常识2021(2020年国家新法律) 作者:admin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在即,考生辅导须循序渐进,制定有效的复习备考计划,再结合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教材进行复习时还需定期在新私学智能培训系统进行学习成果的测试,哪里不会补哪里,帮助考生快速提高考试分数。下面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将提供系列法律知识题供考生进行练习
第4篇 王一丁简介(作家王一丁) 作者:admin
当前很多考生的目标是07年国考,我就考生在复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有考生问我,国考和地方性考试的主要区别在哪儿?除了在招考对象上有差别以外,在考试科目和考试时间上也有差别,中央的公务员考试包括笔试(公共科目、专业科目)和面试。公共科目笔试按A、B类职位分别进行。A类职位笔试公共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和《申论》;B类职位笔试公共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
第5篇 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什么(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的途径是) 作者:admin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好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总结了我们党贯彻群众路线的历史经验,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内涵,有力推动了贯彻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充分体现了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历史观、以人为本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