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成功发射嫦娥三号(我国已成功发射嫦娥三号探月卫星)
一、【背景材料】
2013年12月2日凌晨2点17分,我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送入太空。由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组成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总重近3.8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后,“玉兔”号将驶离着陆器进行为期约3个月的科学探测,着陆器则在着陆地点进行就位探测。为满足嫦娥三号入轨精度要求,中国目前推力最大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进行了多项技术状态改进,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这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86次飞行。探月工程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我国实施的又一重大航天工程。嫦娥三号成功发射是中国太空计划的最新一步,也是中国全球地位不断提升的标志。我国有望在2020年前实现月球无人采样返回,从而完成无人探月工程“绕、落、回”三个探测阶段,为下一步载人探月奠定基础。
二、【理论分析】
1、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政府的职能、宗旨和原则。近年来,我国政府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对航天事业实行了投资政策倾斜和其他政策措施。这是我国政府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职能的体现,也表明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是基于综合国力竞争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需要,也是基于建设惠及全体中国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
(3)当代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表明中国人能够在人类探索外层空间的伟大事业中有所创造、有所作为,为促进人类科技进步,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2、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嫦娥三号成功发射是中国太空计划的最新一步,也是中国全球地位不断提升的标志。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国际竞争力。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在嫦娥三号任务发射过程中,中国航天科工的技术产品再次发挥突出作用。这表明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航天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丰富和发展。弘扬航天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和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3、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既要对事物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又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嫦娥三号”探测器80%的产品和技术都是新的,又是第一次执行任务,风险极大。因而,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嫦娥三号”探测器的发射成功,既尊重了客观规律,又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中国航天工程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3)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坚持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树立创新意识,不断进行创新。我国航天工程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航天人敢于攻坚、勇于创新。
三、【政治命题点】
1.从2007年10月发射嫦娥一号,到2010年10月发射嫦娥二号,再到如今发射嫦娥三号,短短6年里我国的探月工程迈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坚实步伐。
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政府重视航天事业发展的依据。
(1)政府的职能、宗旨和原则。近年来,我国政府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对航天事业实行了投资政策倾斜和其他政策措施。这是我国政府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职能的体现,也表明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是基于综合国力竞争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需要,也是基于建设惠及全体中国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
(3)当代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表明中国人能够在人类探索外层空间的伟大事业中有所创造、有所作为,为促进人类科技进步,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2.在一个利益多元化、价值观纷呈的时代,不是所有的国家工程都能赢得国人的齐声叫好和支持,而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大手笔,比如探月工程,却能赢得普遍的祝福声。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的意义。
(1)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嫦娥三号成功发射是中国太空计划的最新一步,也是中国全球地位不断提升的标志。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国际竞争力。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在嫦娥三号任务发射过程中,中国航天科工的技术产品再次发挥突出作用。这表明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嫦娥三号”探测器80%的产品和技术都是新的,新技术、新产品,头一次执行任务,更增加了风险。为避免这些风险做了大量地面试验,在北京建立了着陆试验场,包括模拟月球表面月球车行走试验场地。
运用哲学有关知识,说明如何应对“嫦娥三号”发射面临的风险?
(1)坚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既要对事物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又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由于发射风险极大,我们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2)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要保证“嫦娥三号”探测器的发射成功,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中国航天工程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3)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坚持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树立创新意识,不断进行创新。要把发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航天人必须敢于攻坚、勇于创新。
四、【跟踪试题】
嫦娥三号成功发射是中国太空计划的最新一步,也是中国全球地位不断提升的标志。据此回答1—3题。
1.“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的文化意义是:
①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②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④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国际竞争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在国际社会产生广泛影响,这表明:
A.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C.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科技工作者
3.在嫦娥三号任务发射过程中,中国航天科工的技术产品再次发挥突出作用。这表明: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③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和政治相互交融 ④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铸就了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据此回答4—6题。
4.弘扬航天精神
①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和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②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③必须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文化,抵制一切外来文化④应该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A.①④ B.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④
5.航天精神是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也是随着时代而不断丰富的过程。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具有:
①民族性特征 ②时代性特征 ③先进性特征 ④多样性特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学习航天精神,要求我们青年学生:
①普及科学知识 ②弘扬科学精神 ③崇尚科学、鼓励创新 ④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中国人能够在人类探索外层空间的伟大事业中有所创造、有所作为,为促进人类科技进步,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据此回答7—9题。
7.近年来,我国政府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对航天事业实行了投资政策倾斜和其他政策措施。这一事实表明国务院具有:
①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②协调人民内部利益关系的职能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④制定法律和政策的职能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8.我国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是基于:
①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 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需要
③建设惠及全体中国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 ④实现外太空军事化的需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9.我国政府主张和平利用太空,说明了:
A.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B.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D.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0.载人航天精神,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历尽千难成伟业,人间万事出艰辛。这启示我们:
A.要把握适度原则,坐等时机B.应抓住时机不断促成矛盾双方的转化
C.办事情应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D.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11.中国航天工程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艰苦奋斗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夺取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这说明:
A.现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B.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C.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D.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2.我国航天工程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航天人敢于攻坚、勇于创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理论创新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创新的结果
B.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13.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从飞船设计、火箭改进、轨道控制、空间应用到测控通信、航天员训练、发射场和着陆场等方案论证设计,都瞄准世界先进技术,确保工程一起步就有强劲的后发优势,关键技术就能与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局部还有所超越。这些重大突破,使我国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说明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的原因。
14.航天精神是无私奉献的精神。我国航天事业的建设者,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建立了卓越功勋的团队。中国航天人勇敢地肩负起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神圣使命,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淡泊名利,默默奉献。他们献出了青春年华,献出了聪明才智,献出了热血汗水,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
(1)航天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有什么关系?
(2)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你对弘扬民族精神的看法。
参考答案:
1.C 2.A 3.C 4.A 5.A 6.C 7.D 8.A 9.A 10.D 11.B 12.A
13.(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飞船设计、火箭改进、轨道控制、空间应用到测控通信、航天员训练、发射场和着陆场等方案论证设计,都是相互联系的,因而都要瞄准世界先进技术。
(2)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办事情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中国航天人知难而进,在重重困难面前百折不挠,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使关键技术能与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
(3)辩证的否定观以及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不断进行创新。我国航天工程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航天人敢于攻坚、勇于创新。
14.(1)航天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丰富和发展;航天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②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高举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相关文章:
第1篇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技巧(物理高中力的合成与分解) 作者:admin
三、力(常见的力、力的合成与分解)(1)常见的力1.重力G=mg(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2.胡克定律F=kx{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3.滑动摩擦力F=μFN{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4.静摩擦力0≤f静≤fm(与物体相对
第2篇 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金属及其化合物) 作者:admin
金属及其化合物一、金属活动性Na>Mg>Al>Fe。二、金属一般比较活泼,容易与O2反应而生成氧化物,可以与酸溶液反应而生成H2,特别活泼的如Na等可以与H2O发生反应置换出H2,特殊金属如Al可以与碱溶
第3篇 清华大学2018年自主招生人数(清华大学2018自主招生试题数学) 作者:admin
6月10日,清华大学2018年自主招生考试全面启动,2018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领军计划依然在全国设置多个考点,考生可就近选择。自主招生测试为初试和复试。一、笔试时间初试时间为6月10日上午9:00-12:00,共3个小时。二、笔试模式初试采用笔试形式,理科类:数学、物理、化学;文科类:数学、语文、历史。清华理科笔试都是选择,共75题,数学35道题,
第4篇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试题第十三套答案(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试题第十三套卷) 作者:admin
1.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A.行旅行头行将就木行贿受贿B.给予给水自给自足不给面子C.测量掂量丈量土地量入为出D.应该应届得心应手理应如此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脉搏扶直贫困晶莹寥若辰星B.焕发一幅对联关键性格不合C.提纲情有可原厮打连年歉收D.幅射绿草如茵松弛旁征博引3.依次填
第5篇 甲烷的氧化反应现象(甲烷氧化的化学方程式) 作者:admin
甲烷的氧化反应最基本的就是燃烧,高考网为大家整理了《2016高考化学知识点:甲烷的氧化反应》,供大家参考,更多关于甲烷的氧化反应知识点详解请关注高考网。2016高考化学知识点:甲烷的氧化反应甲烷氧化反应最基本的就是燃烧:甲烷完全燃烧:CH4+2O2=CO2+2H2O甲烷不完全燃烧:2CH4+3O2=2CO+4H2O甲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