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考研英语短语积累(考研英语必背短语及例句)
- ·下一篇文章:altogether等于什么(altogether)
马哲常考名言和哲理(马哲常考题)
关于考研政治,马哲是考研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难的是马原。很多学生反映,在做马哲选择题时,总是感到一头雾水、一头雾水。就好像用思想做题一样。以下是马喆在研究生政治考试中经常考的50条成语和哲理合集。希望对您的审核有所帮助。
1. 坐下来等待。
分析:成语:违反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观点。我们思考问题、做事情,并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我们把事物的个别现象看作普遍规律,把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看作必然联系。
2、田忌赛马
对成语:的分析表明,组成事物的成分的结构和排列的变化,也会引起质的变化。
3、刻舟求剑
分析:成语:体现了一种从静态的角度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与物质运动变化的事实相违背。
4、拔苗促生长
对成语:的分析表明,生物的生长过程遵循一定的规律。如果你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你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惩罚。又如“人有多大的胆量,土地就有多大的生产力”、“人的理性立法自然”等也属于这一类。
5.根据图片搜索
分析:这个成语体现了一种违背一切基于现实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书卷气的错误。
6.智子对邻居产生怀疑
对成语:的分析表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客观事物的反思也会有所不同。
7. 评估情况
对成语:的分析表明,看问题、做事,必须把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8.对症下药
分析:这个成语体现了矛盾特殊性原则,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没有一模一样的指纹,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相同”等都包含了这个原则。
9.给牛弹钢琴
分析:成语:是比喻对不同事物一视同仁,不区分对象,违反了矛盾特殊性原则。又如“冠冕戴帽”、“不分好坏”、“不分好坏”等都属于这一类。
10.最后的润色
分析:这个成语,意思是工作中要善于抓住重点、抓重点。符合解决主要矛盾的原则。又如“欲擒贼先擒王”、“引牛必引牛鼻子”、“善用之于剑锋”都相当于这个道理。
11、本末倒置
分析: 这违背了主次关系矛盾的原则。它不分主流和支流,主次颠倒。又如“念念不忘”、“得不偿失”、“迁就小事”、“不分好坏”等,也属于此类。
12、唇齿冰凉
分析: 体现了事物普遍相连的观点。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正如唇齿相依。又如“城门失火,影响池塘里的鱼”、“大河水满、小河满,小河干、大河干”、“螳螂” “蝉前行,黄雀在后”等,都属于这个道理。
13. 湖里钓鱼
分析:成语:反映了一种违背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它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我们只关心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事物相继发展的长远利益。又如“杀鸡取蛋”、“毁林耕种”等,都属于这一类。
14、看对方就知道命运
分析:这个成语违反了联系的客观性。它强行将两个不相关的事物拉到一起以创建“连接”。又如“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彗星,不祥之兆”等,都属于这一类。
15. 站着不动
分析:成语:是一个形而上的观点。它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而是从静态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又如“循规蹈矩”、“遵守规矩”的意思。
16.一滴水可以穿透石头。
分析:这个成语体现了量变与质变关系的原理,即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的变化。又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17. 够了,够了
分析:这个成语体现了适度的原则。由于事物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才能保持其原有的属性,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属性的稳定性时,就必须将其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这就是要把握好大小,坚持适度。又如“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等原则。
18. 盲人摸象
解析:成语:反映了我们只了解事物的表面、片面现象,而不了解事物的本质。它告诫我们:看待事物要坚持全面的观点,克服片面性; 要认识事物的本质,感性材料必须全面、完整; 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19.无端担忧
分析成语:的错误在于否认物质运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0、东征西攻
分析:件事的现象分为真假。 “声东击西”是幻象,“西击”才是真理。其本质是迷惑敌人,保存自己。又如“苦追不舍”、“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都属于这个道理。
21.买棺材还珍珠
解析:这个成语:指的是古时一个人看到一个漂亮的盒子,里面装着珍珠,于是他以高价买下了盒子,并将珍贵的珍珠退还给卖家。比喻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22.邯郸幼儿
成语故事:的分析告诉我们,在向别人学习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别人的经验是否真的好,是否适合我们,是否可以借鉴。如果生搬硬套,生搬硬套,只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祸害无穷。又如《东施小钱》、《一心吞枣》都属于这一类。
23.避免就医
成语:分析就是隐瞒病情,拒绝治疗。其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识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理解的首要前提。
24. 找错
解析:成语:的意思是把皮肤上的毛发吹开,寻找疤痕。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错误。其错误就在于混淆了矛盾的主次,看问题时没有抓住主流。
25、趋利避害
对成语:的分析表明,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普遍存在的。我们不能忽视它们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把握矛盾的客观规律,才能积极缓解矛盾,使事物发展。朝向人们所向往的有利方面。这也是“扬长避短”的原则。
26.责怪别人
分析成语:的错误在于割裂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27.把锅底下的木柴移走
对:这个成语的分析告诉我们,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关键。
28. 防止最轻微的变化
成语:的哲学含义分析: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次要矛盾影响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不能忽视。
29.要有信心
解析:成语:体现了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动反映。
30.效仿葫芦
分析成语:的错误在于,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 没有对具体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违反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误猫画虎”也犯了这个错误。
31. 捂住耳朵偷铃铛
分析:成语: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则。试图用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画饼充饥”、“看梅花解渴”、“郑人买鞋”、“削足适履”等都属于这个意思。
32.欲速则不达
成语:所体现的哲学原理分析是:——万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的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因此,一定要注重数量的积累;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3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对成语:的分析表明,人的能动性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34、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分析:成语: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原则。要求我们思考问题,坚持两点论和二分法。又如:“两听则明,偏听则暗”。
35、只攻一处,则不如其他处。
分析:成语:违反了矛盾普遍性原则。它从片面的角度看问题,提出一种观点,否定二分法。又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片树叶遮住了我的视线,却看不见泰山”等都属于这一类。
3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成语:分析是指同一件事因个人知识结构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例如,一幅《清明上河图》的图画,画家是从美学的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的,历史学家是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的。
37、流水不腐,门铰不长甜菜根。
对成语:的分析表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的。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离不开物质。
38、道高一尺,魔高一尺。
分析:这个成语所体现的哲理是: 矛盾双方在相互斗争中发展; 矛盾双方可以互相吸收对自己有利的因素并发展起来。
39. 九层平台从地基开始。
分析:成语:体现了质的相互转化的规律。 “千里堤崩于蚁巢”、“九尺高山,功亏一篑”等成语也是如此。
40、日思夜想。
分析: 这句话说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4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分析: 这句话强调一切事物都有因果关系,要求我们自觉树立因果观念,增强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又如“未雨绸缪”、“不忘过去是未来之师”、“善行有善报,恶行有恶报”等课。这是事实。
42、橘子生在淮南,就是橘子;橘子生在淮南,就是橘子;橘子生在淮南,就是橘子。橘子生于淮北,则成稷。
分析: 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是: 事物普遍相连; 外部因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矛盾双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3、相见三天,盼望相见。
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事物发生变化、发展。你不能以静态的方式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又如“后世可畏”、“世变则事变,事变则备变”相当于这个道理。
44、近朱则红;近朱则红;近朱则红;近朱则红。近墨则黑。
对:这句话的分析表明,外部环境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即外部因素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条件。又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名师出大弟子”、“兄弟之义害死人”等,都说明了外部因素的作用。
45. 事情由人来计划,但由神来使事情发生。
分析: 这句话认为“事在人为”,意味着人的积极作用得到认可,具有积极意义。但认为“一切取决于上帝”,即事物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决定,带有宿命论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色彩。人们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并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取得成功。
46、闻一知十。
:这句话表明,人们要想获得新的知识,就必须掌握归纳、演绎的推理思维方法,这样才能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而使人们的知识不断扩大和深化。
47、种瓜得瓜,种瓜得瓜。如果你种豆子,你就会收获豆子。
分析:成语:体现的哲学意义是: 内在因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这个成语属于本质联系; 事物的内在因素特殊的矛盾决定了它的特殊性。
48. 上山问樵夫,下水问渔夫
对:这句话的分析表明,人们在思考问题、做事时,应该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9、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分析成语:比喻实践是知识的源泉。又如,“真理无价,实践才能发现”、“一见不如百闻,一举不如百看”、“不打不相识”等等。属于这一类。
5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对:句的分析可知,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中,要分清是非、辨别善恶、权衡利弊。有益的事情要坚持下去,促进其质变。有害的东西要防范,防止其转化; 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相关文章:
第1篇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技巧(物理高中力的合成与分解) 作者:admin
三、力(常见的力、力的合成与分解)(1)常见的力1.重力G=mg(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2.胡克定律F=kx{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3.滑动摩擦力F=μFN{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4.静摩擦力0≤f静≤fm(与物体相对
第2篇 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金属及其化合物) 作者:admin
金属及其化合物一、金属活动性Na>Mg>Al>Fe。二、金属一般比较活泼,容易与O2反应而生成氧化物,可以与酸溶液反应而生成H2,特别活泼的如Na等可以与H2O发生反应置换出H2,特殊金属如Al可以与碱溶
第3篇 清华大学2018年自主招生人数(清华大学2018自主招生试题数学) 作者:admin
6月10日,清华大学2018年自主招生考试全面启动,2018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领军计划依然在全国设置多个考点,考生可就近选择。自主招生测试为初试和复试。一、笔试时间初试时间为6月10日上午9:00-12:00,共3个小时。二、笔试模式初试采用笔试形式,理科类:数学、物理、化学;文科类:数学、语文、历史。清华理科笔试都是选择,共75题,数学35道题,
第4篇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试题第十三套答案(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试题第十三套卷) 作者:admin
1.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A.行旅行头行将就木行贿受贿B.给予给水自给自足不给面子C.测量掂量丈量土地量入为出D.应该应届得心应手理应如此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脉搏扶直贫困晶莹寥若辰星B.焕发一幅对联关键性格不合C.提纲情有可原厮打连年歉收D.幅射绿草如茵松弛旁征博引3.依次填
第5篇 甲烷的氧化反应现象(甲烷氧化的化学方程式) 作者:admin
甲烷的氧化反应最基本的就是燃烧,高考网为大家整理了《2016高考化学知识点:甲烷的氧化反应》,供大家参考,更多关于甲烷的氧化反应知识点详解请关注高考网。2016高考化学知识点:甲烷的氧化反应甲烷氧化反应最基本的就是燃烧:甲烷完全燃烧:CH4+2O2=CO2+2H2O甲烷不完全燃烧:2CH4+3O2=2CO+4H2O甲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