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高考生一日三餐的营养食谱(高考学生一周食谱安排)
- ·下一篇文章:高三政治三轮冲刺备考(高三政治三轮备考策略)
高考地理如何提升(做地理高考题的心得体会)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虽然在倡导素质教育的理念下,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有多元的指标,但在现实情况下,高考仍是制约中小学教学的最重要因素。因为国人求学,目的十分明确,90%以上的人是为了"求取功名"。在现阶段,高考仍是我国选拔人才的主渠道。因此在我国,高考对中小学的教学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高考是目前我国教育评价中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标准。在高考中获得好成绩,这也是广大师生、家长的共同心愿。
反思近几年地理的高考复习备考,许多老师感到了困难与挑战。由于地理高考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初中区域地理知识,又因为它是一门文、理兼备的边缘学科,因此,这对于初中地理知识大多欠缺、空间抽象思维普遍薄弱的文科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瓶颈。虽然地理老师使出浑身解数,但在文综中认为地理学科难学、怕学却成了许多学生的共同感受。是啊,想想看,多本的课本,大量的练习,而高考题数有限,命题不讲覆盖面、不拘泥于教材,试题变化莫测……在当今这样以能力立意为宗旨的高考中,怎样的复习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获得高收益呢?这是老师们要深刻探讨的问题。
经过几年高考复习备考实践,在总结思索中我感到有所认识与感悟,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体会,与老师们切磋交流。
一.树立学科思想,正确把握教学方向
在现今的备考中,老师们关注较多的是学科基础与能力的关系。的确,注重基础,培养能力是高考备考永恒的主题。纵观高三复习存在的问题时,许多老师都感到学生基础不扎实。那么如何让学生基础扎实牢固?我想一方面需要从高一、二年抓起,另一方面在高三的复习时也要讲究方法。地理高考复习有八本的教材(课改后至少有九本教材),涉及到的知识点之多可想而知,但是在现在文综考试中命题不讲覆盖面、不拘泥于教材,考查的知识点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如果我们的复习仅仅停留在把课本的大量的知识点呈现给学生,搞"冷饭重炒",要求学生记住背熟,到最后我们可能会发现这样做的效益不高,其结果是学生记忆不牢,知识混乱,张冠李戴。或许我们在高考题目出来后就会有"又做了大量无用功"的感慨。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熟练掌握课标及高考考纲的要求呢?我认为教师本身要熟练掌握本学科体系,明确学科思想、课程的功能定位与基本理念,以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要对教材知识进行整合处理,指导学生建立知识结构,把握主干知识;要善于挖掘知识的生长点,并拓展延伸,而那些与主干关系不大的知识则淡化处理;要研究知识点如何转化为能力点、考点。其中建构知识体系是关键所在,要认识到没有结构的知识,是散乱的乌合之众,或是游兵散勇,难以形成战斗力;结构不是单一元素的简单堆积,而是按照各自功能选择了自己的位置并按一定的联系渠道结合起来的有机组织,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今天仍然是一个需要我们从事教育的人记住的道理。
以地理学来说,它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可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三个分支。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地理学科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区域性。作为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地球表面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这决定了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特点;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研究又有区域性的特点。
因此我们在进行高考系统地理复习中,不能仅仅按照教材章节对知识进行简单地回顾梳理,而要着重于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以及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由于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一种要素在一个地区呈现出的变化规律在另一个地区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复习区域地理就要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包括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区域整体中的作用、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
如果能抓住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性这两大本质特点,我们在进行复习时就知道该如何取舍,就可以避免记忆大量纯知识性的零散内容,应该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近年高考的科内综合题的设计来看,多以某个区域为平台,要求考生分析自然环境某些要素的特点、成因、人地相互关系及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这对于那些能把握区域的地理背景、领悟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自然与人文现象间的互动关系的学生来说,就可以建立新的思维线索、形成解决问题的通道。
此外,高考备考要求要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但地理学所关注的热点毕竟与政治时事热点不同。因此老师不必刻意去猜题、押题,尤其是当年炒作越热的显性热点越可能遭回避。而那些地理学长期的、隐性的热点,如: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这才是考试应该关注的问题。
二.建立学习模型,培养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把握教学的主导方向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注意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我觉得地理学法培养有两点很重要。
1、建立学习模型
这是提高学习效益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建模",必修一着重于对自然地理诸要素的特点、成因、分布等"建模";必修二的核心是区位理论,注重于对不同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进行"建模";必修三则结合课本的案例对不同区域的开发治理进行"建模",然后再结合具体题目教给学生如何进行迁移运用、灵活变化。这样就把学生从记忆知识引向掌握学科的思维方法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区域地理一向是地理考试中的瓶颈。学生学习区域地理往往就是记忆一些零散的知识,结果是记忆越多越混乱。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建立起学习模型:"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让学生按这样的线索去整合相关内容,那么不但使初中的区域地理与高中的系统地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有机地联系起来,而且由于内在的逻辑关系,也使得主干知识更明晰,记忆更深刻,思维更顺畅。
2、培养用图能力
对地理学科来说,图表是地理的灵魂和精髓所在,对图表的认识、分析是地理学科能力考查的一大特色。从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结合所学概念、原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直接影响考生的考分。"得图表者得天下!"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大部分客观题和主观题均以图形和文字材料分析为切入点。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和看图、用图的方法,使学生熟悉不同图型的阅读要求和方法,以懂得提取显性和隐性的信息,并能根据题目情境,对图的信息进行加工,达到阐释、描述、论证、探讨地理事物的目标,这是获取高考好成绩的关键。
三.研究试卷特点,领悟命题的变动趋势
从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题来看,虽然题目变化莫测,但有几个方面是一直没有变化的: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没变;重视对学科思维方法、思维品质的考查没变;加强对图表信息的提取、分析、表达的能力考查没变。试题具有 "立意独特、情境设置新颖、设问灵活、多以教材上未见,教师未讲述的问题为切入点,具有不可预测性"。这再一次警示我们:要淡化盲目的猜题押宝,强化地理理性思考过程和科学严谨的语言表达能力,要理性对待热点,后期复习千万不要坠入热点陷阱不能自拔!同时也提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情景的创设,要用好教材而不是满足于教完教材。
通过对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分析可看出:试题在逐步变化,能力要求层次逐年提高,能力要求的类型逐渐扩大,提供的信息越来越丰富。虽然这两年本省自主命题难度比全国卷有所降低,但以能力立意及考查提取图表信息的能力要求并没有降低,更加注重地理知识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这是仅凭单纯记忆无法应对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品质,而不是单纯的背诵记忆的能力,真正落实"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四.依据校情学情,制订合适的教学策略
对于如何有效的组织高考复习,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做法。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决不可以生搬硬套。我认为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例如,传统的复习模式一般都用二轮复习方法。为了迎接第一次的福州市质检,通常在这之前匆忙赶完第一轮的复习;在第二学期3月过后进入第二轮复习。这之后因考试频繁,复习计划不断被打断。其结果是一轮复习半生不熟,基础不牢;二轮复习断断续续,草草收场。实际上,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二轮复习多是在一轮的基础上对知识块进行整合,与一轮复习多有重复,造成效率和效益都不太理想,因此对学生程度较高的学校是否考虑做适当的调整。具体的想法是一轮的复习时间适当延长,把基础打扎实,并在这一过程穿插小专题的复习,如复习地球运动时,就把初高中的相关内容综合起来,并根据高考的要求加以拓展,完成其专题复习,不必再第二次重来。讲地图基础知识时,把各种图型的阅读方法作为专题解决掉。这样,一轮的复习既解决了知识点的梳理、重建(主要是结构体系的建立),也教给了学生学科的学习方法,培养了思维能力。二轮复习可考虑针对学生的薄弱点、易错易混点做针对性的训练与提高,再结合学科能力要求做一些小专题,如地理区域的定位方法、地理事物的描述与阐释、地理计算等。然后在剩余的时间里进行习题的训练与讲评。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当然如果课时充足,学生程度较差的话,则应考虑两轮复习法,以加以巩固。总之要根据校情制订合适的教学策略。
五.发挥群体智慧,做好承接协调工作
由于文理分科的现实状况,使得每一位老师带的学生都不可能是从高一一直跟到高三。这就需要处理好本学科不同年级之间的衔接关系。特别是文综科目,因为选报文科的学生毕竟较少,所以高一的教学,学生多数不在乎,老师们的要求也多停留在会考层次上,与高考要求差距较大。再加上地理高考复习必须补充初中所学的地理内容,造成地理的高考复习内容繁多,学生负担很重。因此建议在高一教学时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与思维能力,要从整体上考虑不同年级能力培养的要求,不能"各自为战"。为此要加强集备工作;高三的文综三科及与其他学科之间也要有大局意识,协同努力,通力合作。因为高考最终还是看总分的高低,如果各科"各自为战",或本位思想过重,一味地争抢时间,只会使学生疲于奔命,最终一起受损。
我们对高考进行研究,并不仅仅是为了应试而不关心课程与教材的改革。恰恰相反,我们是从教改的整体来考虑,考试评估与课程教材是互相关联的两翼,是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引力(指挥棒的导向)和动力,二者并不矛盾。
相关文章:
第1篇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技巧(物理高中力的合成与分解) 作者:admin
三、力(常见的力、力的合成与分解)(1)常见的力1.重力G=mg(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2.胡克定律F=kx{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3.滑动摩擦力F=μFN{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4.静摩擦力0≤f静≤fm(与物体相对
第2篇 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金属及其化合物) 作者:admin
金属及其化合物一、金属活动性Na>Mg>Al>Fe。二、金属一般比较活泼,容易与O2反应而生成氧化物,可以与酸溶液反应而生成H2,特别活泼的如Na等可以与H2O发生反应置换出H2,特殊金属如Al可以与碱溶
第3篇 清华大学2018年自主招生人数(清华大学2018自主招生试题数学) 作者:admin
6月10日,清华大学2018年自主招生考试全面启动,2018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领军计划依然在全国设置多个考点,考生可就近选择。自主招生测试为初试和复试。一、笔试时间初试时间为6月10日上午9:00-12:00,共3个小时。二、笔试模式初试采用笔试形式,理科类:数学、物理、化学;文科类:数学、语文、历史。清华理科笔试都是选择,共75题,数学35道题,
第4篇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试题第十三套答案(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试题第十三套卷) 作者:admin
1.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A.行旅行头行将就木行贿受贿B.给予给水自给自足不给面子C.测量掂量丈量土地量入为出D.应该应届得心应手理应如此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脉搏扶直贫困晶莹寥若辰星B.焕发一幅对联关键性格不合C.提纲情有可原厮打连年歉收D.幅射绿草如茵松弛旁征博引3.依次填
第5篇 甲烷的氧化反应现象(甲烷氧化的化学方程式) 作者:admin
甲烷的氧化反应最基本的就是燃烧,高考网为大家整理了《2016高考化学知识点:甲烷的氧化反应》,供大家参考,更多关于甲烷的氧化反应知识点详解请关注高考网。2016高考化学知识点:甲烷的氧化反应甲烷氧化反应最基本的就是燃烧:甲烷完全燃烧:CH4+2O2=CO2+2H2O甲烷不完全燃烧:2CH4+3O2=2CO+4H2O甲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