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逻辑漏洞百出(逻辑漏洞挖掘思路)
- ·下一篇文章:论《监察法》中留置措施适用问题(监察法关于留置措施的规定)
语文教师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语文教师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1、语文课程性质一直是语文界讨论的热点,课程标准对此进行了新的界定。请谈谈您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和理解。(10分)
————————————————————————————————————————————————————————————————————————————————————————————————————————————————————————————————————————————————————————————————————————————————————————————————————————————
2、语文新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传统评价观念有什么不同?(10分)
————————————————————————————————————————————————————————————————————————————————————————————————————————————————————————————————————————————————————————————————————————————————————————————————————————————————————————————————————————————————————————————————————————————————
3、阅读短文,回答以下问题(10分)
亲情
於梨华
十载旅居国外,淡忘了旧日做女儿、做学生时的逍遥自在。也淡忘了旧时的“为赋新词强说愁”。不能淡忘,更无法摆脱的是思亲之情。不但不能摆脱,而且与日俱增。但是千里迢迢,飞出去的鸟也有了自己的窝。于是,思忆带了梦的色彩,省亲之念也似梦一般的遥远。及至梦成了真,人也喜得有些痴呆,不知是梦还是真了。
倦鸟终于归巢,然而巢中景物皆非。母亲两鬓已有白发,父亲亦无昔日的豪迈。妹妹已嫁,属她自己的家,待我如客。我还失落了童稚的弟弟。因为他们皆已长大,在他们自己的天地中,找寻他们自己的爱情与梦,各自躲在他们与她们编织的网中。我试着走近他们,他们忙忙的退缩,似乎在说:“请不要罗嗦,我们已不需你的照顾。”他们怎能知道,我已对他们渴念10年。现在只要他们抛开一切,与我共聚数天,接起断了的线,与我共忆10年前,我们都还依恋在巢中的那段息息相关的手足之情。我想捉住的,只是现在,而他们则急于迎接未来。一似当年的我,拍翅飞去,毫不留恋。他们怎能知道,最温暖、最值留恋的生活,即是在双亲的身边?
像两只知事的老鸟,双亲把家移到荒漠的乡下。屋外是静寂的田径,屋内草地一片,没有孩童的嬉游,也没有年轻人的脚步。草地中有一小池,池水轻泣,是唯一打破寂寥的声音。屋内挂满了照片,照片中有父亲往日的事业,今日亦成夕阳余辉,无法照亮空屋里满满的落寞。照片中有我们的童年,童年一去不返。我放下行囊,停留下来,重拾被抛下了10载的女儿的梦。白天,母亲为我劳碌,试着填满我在异国10年来被忽略的食欲;夜晚,我们对坐空屋,我带着伤感,描述旅居海外的生活,试着将它连到旧时的日子。但是在静僻的乡下,听着门外的喷池轻溅,面对双亲的落寞与安详,那串充满了挣扎的日子显得遥远而陌生,以致我怀疑自己是否在陌生的世界里,消度过10年?怀疑自己曾否离开过双亲的羽翼?因为,重依膝下,我几乎恢复了当年的逍遥自在,我几乎可以将10年像一张日历似的断然撕去而完全忘却。
但也仅是几乎而已。重聚后,是狂欢;狂欢后,是细细的喜悦;喜悦后面则是黎明一般的宁静。宁静中,我观察,并感受,一切都与以往不同。
母亲难免悬念在巢外飞翔的群鸟,父亲常忆昔日的豪情壮志而悒然,而我亦无法不缅怀未被携同的情慷。因此,寂寞会骤然来到挂满了往时欢笑的空屋,我会骤然觉得,我仅是一个带着疲乏的远客,在此暂停行脚。当秋风来时,我将重新负起行囊,再向寂寞的人生探索。目前的亲情,已非往日,而仅是驿站里的甘露,瞬息即逝。
惶然,徘徊于无人的田径。凝望田径外的空旷,空旷上的苍天,是什么改变了?是我失落了什么?苍天无语,白云悠悠而去。见白云倏忽千变,我悟及人间岂有永驻的欢乐?或是不散的筵席?人间岂有永聚的伴侣?或是不逝的爱?聚散去留,何人不是客?带着迟来的恍悟,我穿过田径,奔回悄立的门庭,门庭内是殷殷亲情。我对它曾企盼10年,我为它不远千里而来,无需疑问它为何容颜已改,而该庆幸它安然存在。
㈠合下文,分析“巢中景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
㈡、分别写出“我”、母亲、父亲落寞的原因。
——————————————————————————————————————————————————————————————————————————————————————————————————————
㈢、“我”在田径徘徊时“恍悟”到了什么?
——————————————————————————————————————————————————————————————————————————————————————————————————————
㈣、对本文的分析鉴赏有错的两项是
A.本文把人比作“鸟”,把家比作“窝”“巢”,写出了游子和家之间密切相关的关系。
B.“我”回家以后,寂寞多于喜悦,因为“我”渴望重温父母姐弟的亲情,可是物是人非,今日的亲情已非10年的亲情可比。
C.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10年前后不同的人生体验,在一种强烈的失落感中,唱出了亲情的赞歌。
D.本文的景物描写非常成功,用“夕阳余辉”衬出父亲悲凉的心境,用“喷池轻溅”、“秋风到来”、“白云离去”暗示时间的快速流逝。
E.本文的观察角度不时发生转换,由“我”照见父母,由父母照见儿女,三番交替,生发出百般无以言表的滋味。
初中语文教师应聘试题答案
参考答案
1、答:(1)突出语文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2)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都是必要的
(3)定性评价和定量性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
(4)实施语文评价,应注意评价主体多元——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以及家长参与评价。
(5)评价各学段目标达成情况,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2、答:(1)命题指导思想将逐步体现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基本精神。
(2)着重考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以成为语文学科中考不可逆转的潮流。
(3)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察将更加注重阅读材料的多样性和人文性,在全面考查阅读能力的同时,将逐步体现理解探究、迁移拓展的考察特色,以突出当前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
(4)作文命题将继续淡化文体、不设审题障碍的要求进行,将继续追求作文试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将更加呼唤作文的个性以及有创意的表达。
3、答案:
父母把家移到了乡下,且年已老,都充满了寂寞;父亲的事业不再,已无昔日的豪迈(豪情壮志);姐弟已长大,且都有了自己的天地,对“我”产生了隔阂。(注意:这里的“物非”指的应是“人”的变化。)
㈡、“我”:没法重接10年前的情愫,到父母身边仅是暂停行脚,马上又将离去。
母亲:子女长大后相继离去。
父亲:随着时间的流逝,昔日曾有过的辉煌事业和豪情壮志都成了过去。
㈢、不管发生了什么变化,不管变得如何物是人非,只要殷殷亲情还在,就是值得欣慰之事。
㈣、B(“寂寞多于喜悦”不当)D
相关文章:
第1篇 申论乡村振兴人物(乡村振兴申论人物例子素材) 作者:admin
【热点背景】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海南考察时强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让能人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乡村才能建设好。乡村振兴中的“人才”,他们有经验、懂管理、会经营,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新活力。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心从脱贫攻坚转向了乡村振兴,乡村的发展方式从外生驱动型转向了内生发展型,这也为乡
第2篇 民贵惟贤 所宝惟谷(民为贵出自) 作者:admin
“珍珠为宝,粮食为金”,粮食安全关乎民生幸福,粮食安全关乎社会稳定,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发展。追忆往昔,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与饥饿的斗争史。康熙元年,吴川大饥,二年,合肥饥;雍正元年通州饥,二年春,蒲台大饥;1959——1961年中国全国性饥荒……吃饭问题始终是国家的头等大事,也是撬动国之根本的因素。因此,我们必须牢牢坚守发展基本国策,将粮食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保障粮食安全
第3篇 走进学生的内心(走进学生心里的心得体会) 作者:admin
古人云:亲其道,信其师。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走进学生心里的关键,能让教师“不战而屈人之兵”,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作为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师来说,只有真诚,深沉的爱生情感,才可使教育获得成功的源泉所在,也是教
第4篇 2019年四川公务员面试组织管理类题目答题技巧(2019年四川公务员面试组织管理类题目答题技巧解析) 作者:admin
组织管理题型中的微观类题目越来越多,出现在四川公务员面试中也极有可能,它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更高,从而使很多考生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找到题目所要求的作答点。这需要考生具备宏观类题目能力之外的另外一种能力,即挖掘和分
第5篇 监护的设立名词解释(监护的设立方式有哪些) 作者:admin
【导读】一、平和状态的监护人选任:(一)法定监护1、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当然监护人:父母。需注意:父母离婚,不影响法定监护关系,离婚后父母仍然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只是监护责任的轻重有所不同。父母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第一顺序:祖父母、外祖父母;第二顺序:兄、姐;第三顺序:其他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