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申论81分高手谈申论备考
- ·下一篇文章:申论高分经验谈
呕心沥血整理申论经验
作为一种应试文体,申论最早出现于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之中。经过几年的实践,以及专家学者们的改进与完善,申论现已成为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一门基本科目,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对于申论,我的复习体会有以下几点(主要针对申论最后一题):
一、得申论者得天下
这个结论不知是谁先提出来的,我觉得有道理。行测通常拉不上多少分,大家水平差不多,当然也不排除有个别特别牛的人。但是申论确实有较大的差距,有人可能80多分,有人可能是30多。
国考前我曾经参加过学校模拟公务员考试,当时行测78.1,名列第一,可是申论却在大部分人拿60多分的情况下只拿了50分,结果总分并无很大优势。
从这以后,我才开始把复习重点放在申论之上。而且网上的经验称,申论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所突破,就看复习之时怎么把握。
二、知“彼”,知“己”
知“彼”,彼是指申论。申论的特点是广泛性、非专业性、现实性(某一年考到土地征用,就在考前两个月,人民网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灵活性、考察目标确定性(考察理论高度,用文字表达自身思想的能力)。一般国考申论不会考有争议的的问题,而是考政府有导向的,去年或前年的内容,而非新鲜热辣的。这样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在准备热点内容时有所选择,有所突出。
知“己”,己的身份是学生,有自身的不足和缺点:立场模糊(表现在文章中就是学生腔)、原则性不强(表现在文中就是没有忧国忧民、爱憎分明)、平时不关心政治(表现在文中就是言语表达不规范)、建议操作性差、逻辑严谨性不够、文字风格不准确。
必须在考申论前明确“己”的身份:
1.被考察的对象,因此语气要诚恳些,不要当愤青;
2.备选的国家公务员,因此政治观念要与党和国家站一边,即使有批评,也要有诚意和心胸;
3.阅卷者以后的同事、合作者,因此要学会服从和沟通,在权力范围内有创新;
4.未来的决策者,因此做出决策不能缺失人文关怀,要“以人为本”。
三、备考方法:
(一)熟悉考试动态
阅读材料6400字左右,保证在半小时内读完并能读懂大意,这是平时训练所要达到的目标。要对自己的阅读速度有充分的认识。阅读过程中要适当勾勾画画,标明哪些是原因,哪些是措施,为接下来的完成题目做好准备。
(二)看点有用之物
可能的话,多看看纸质媒体,像《半月谈》这一类的。在复习时间紧急之时,重点看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可以再缩小战线,关注三个网的“理论版”“时事版”“评论版”。不断提高自己对时事的关注度,不断地充实自己的政治素养,将知识内化。
其中“理论版”可以用浏览的方式跳过,主要是扫一下当前政治核心的词汇。例如“科学发展观”是很重要的,无论考什么,用上这个词,还要对它作解释(科学含义要清楚)。对主流语,既要明白缩略语,也要知道展开语怎么表达,比如在你的文中写到“三好”,顺带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也写出来,阅卷人也许会觉得这考生不错,懂得更多。
(三)千万别信脑袋
有的人喜欢看,但不喜欢写;喜欢思考,不喜欢动笔。这是练习申论的大忌。要练上5-8篇申论后再上考场会比较有底。练习的时候,可以自己押押题,针对当前的热点(刨去过热的、国考涉及过的),选十来个,预先做成答卷。不一定能押到,但这么做肯定有好效果。
另外,很可能因为我们用惯了电脑,到考试时拿起笔来就在抖了,字写得歪歪斜斜的,甚至写出格,影响美观。卷面是阅卷人对我们的第一印象,留下令人赏心悦目的字迹会让得分大增,这也是表现你的诚意和态度的细节。
(四)适度展现文采
万能八条很多人都懂,都能在文中运用,但如果全文都是什么加强宣传、健全法制这样的干巴巴的字句,看多了也会腻,因此我认为要在政论文的基础上适度展现文采。排比句的运用这些就不赘述了。
有篇范文在展现文采上做得特别到位,每读一赞。
特别是提出对策的四个段首句,似曾相识,又不落俗套。我们只会讲“健全法制”,人家会说“以健全法制为突破口”,这个感觉就不同了,有新鲜感!段首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用心打造好。后来我在国考中也运用了此类表达法。
我们要积极寻求政论文与文采的完美结合,不要盲目扎入网络套路之中,不要风花雪月,不要诗词歌赋,而要靠用词的多彩性征服阅卷人。
段首句看起来比较虚,但在每一段的论述中,作者就从操作层面、从实的方面入手,使全文看起来有血有肉,既务虚又务实,成功之作!
“怒江以其原始的生态文明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我国雄奇瑰丽的自然宝库。(文采先展现至此,及时刹车!把握住了度!)为了发展经济,有关部门提出了“两库十三级”的怒江水电开发方案。该方案刚一出台,便引发了一场关于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的巨大争议。新时代需要新思维、新观念。当前,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首段就突出核心词汇:科学发展观),实现水电开发和生态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生态文明,又是核心词汇,让考官感到这考生关注时事)。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但也给环境带来了较大程度的破坏。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实施怒江开发这样大型的建设项目时,我们不能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必须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发展经济。
首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全局的高度做好水电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水电开发对陆生生物多样性、水生生物、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水文和地质环境等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在开发之前,必须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组织专家对这些影响进行预测,做好环境影响评价。
其次,以提高执行力为着眼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应对水电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绝不能以牺牲当地的生态环境为代价对怒江进行无节制、掠夺式的开发。对水电开发可能对生物、自然保护区、水文和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才能保证怒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以收益和责任共担为原则,建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经费保障机制。在水电开发过程中,保护环境需要巨额的经费,具体包括林地补偿投资及植被恢复、用材林补偿、灌木林补偿、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坡改梯田、水土保持等费用。这些费用当中的一部份应作为开发成本,列入电站建设与运营的概算,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经费保障。
最后,以法制建设为突破口,建立保护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世界银行在《发展与环境》报告中指出:“强有力的环境保护机构和政策”是保证发展过程中环境质量的“基本前提”。政府除应严格贯彻《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森林法》等法规之外,还应针对梯级建设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单项法规。
古人说:“不谋长远者,不足于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于谋一域。”我们一定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既要加快发展,更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思路、全新的工作,推动我国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
相关文章:
第1篇 申论写作常用名言警句 作者:皮泞华
1.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方向,性格决定命运,生活方式决定健康!2.表面上缺的是金钱,本质上缺的是观念,命运里缺的是选择,骨子里缺的是勇气,肚子里缺的是知识,事业上缺的是毅力,行动上缺的是改变!3.落后是观念落后,贫穷是脑袋贫穷。许多人,不是没有好机会,而是没有好观念。不是不接受新观念,而是不愿抛弃旧观念!4.信念改变思维,思维改变心态,心态改变行动,行动改变习惯,习惯改变性格,性格改变命运。要改变命运,先确立信念!5.心态决定看世界的眼光,行动决定生存的状态。要想活出尊严,展现不凡,只有改变观念,敢于和
第2篇 申论高分必背句子 作者:皮海荣
要增强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要增强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让人民享有更真实、更充分、更广泛的人权。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增强政权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提高
第3篇 2013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阅读(一) 作者:皮妙兰
农民工维权 【背景链接】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最根本的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即公民权。在我国,公民权主要包括:经济性权益,有报酬权、收益权、同工同酬权、就业机会均等权、社会保障权、社会福利权等;社会性权益,有自由择业权、劳动安全保护权、子女平等受教育权、职业技能培训权、劳动争议处理权、休息权、休假权等;政治性权益,有人格权、人身自由权、参与社会管理权等。 问题之一:劳动权益屡遭侵害。第一表现就是就业受限制。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城市劳动力市场被人为地分割为正式市场和非正式市场。绝大多数进城务工的农民只能在非
第4篇 2013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阅读(三) 作者:皮煜杰
阶梯电价“探路”仍需继续 2012年7月1日,除西藏和新疆外的29个省区市,一齐步入居民用电阶梯电价时代。从两个月前的“闻调色变”,到5月份全国各省区市“集中听证”、6月份陆续公布实施方案,阶梯电价终于在备受关注、纷纷扰扰中有了定局,平静上路。 不过,阶梯电价方案的落地实施,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而对以水、电、气先行先试的中国资源价格改革来说,阶梯电价无疑更是一次“探路先锋”。 水、电、气、煤这类资源的价格改革,既牵涉长长的产业链条,又关乎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特别是中国各地差异很大。这些领域的价格
第5篇 2013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阅读(二) 作者:皮红丞
当民意成为考核“刚性”指标 知情权不落实,信息就不对称,也就不能保证群众科学有序的参与和监督;监督权如果没有制度保障,缺乏“看得见的结果”,群众就失去了表达民意的动力。 民意成为干部考评的“刚性”指标,正从中央要求迅速落实为地方的实践。7月8日本报10版刊登的一组各地考核新亮点,让人们对这种“刚性”有了真切感受。 事实上,无论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把选人用人的评判权交给群众;还是今年6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