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手机版| 职校网| 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一级消防工程师|经济师|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导航
  • 各地招聘直达:
  • 当前位置:首页 > 申论 > 申论成功经验

    我与申论那些事儿之九字箴经--失败经验贵如金

    作者:池月  来源:www.zxedu.cn  发布时间:2025-08-24 19:48:52

    写在前面的话

    羞话说在前头

    首先,我想我不喜欢写申论。平日里随意的文字写惯了,每每遇到申论的练习,是最头痛的时候,经常耗费一天半天才应付了事的完成,然后大功告成一般大大的松一口气。虽然练了不少,写了挺多,但依旧不得其法,头脑中没有一个很清晰的轮廓和概念。

    其次,我想我没有资格谈申论。上一次国考申论差一点50,今年考完感觉不错,本想创个新高,那成想这次差了两点。原本计划是等到考上的那一天,再来写我的公考总结,因为总觉得现在是一个失败者, 但受到“静夜悠思”版主的鼓励,说不成功也有经历啊,我想那就写一点,于己当作总结归纳,于公,当作支持活动,也是我们帮帮团应尽的职责,如果能娱乐大众,那便是我意外的收获了。

    丑话说在前面

    基于以上原因,注定了这个帖子不会有丰富的经验和高深的智慧,不敢说惊天地泣鬼神,不敢说含金量有多纯,更不敢多么独到看了立马鲤鱼跳龙门,但我想我会用心去认真对待这里的每一字一句,不求语出惊人,但愿有些养分,如果您通篇读完,我道声谢谢先。

    话不多说,言归正传,我的申论总结,先从一个乏味的问题开始,何为申论?

    如果我说先来解释下申论,估计很多人要喷饭,大家谁不知道申论是什么呢?但这里我想谈一些我的认识,也许未必正确,却是我最近的偶发思绪。

    对于“申论”也许最广泛的定义便是“申而论之”,之乎者也,由此一来,很自然的就想到了“八股文”,那么它们有何不同呢,在这里我想提三点:

    第一, 身份

    这个可以借鉴,八股文求代圣人言,因此多立志高远,言语华丽,少市井之言,申论多要求我们站在政府或某个特定公务人员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提出策略,这是近似点。

    第二, 依据

    八股文的依据是《五经》、《四书》,标题一般都要用原文,主旨要依据官方的注释,这是纲,否则便有偏激偏颇之嫌,这点也可以借鉴,那么放在申论考试中,这一点体现的精华是什么呢?我想不用我多说了吧。

    第三, 结构

    我在网上很容易找到了一篇八股范文(就不放在这里占地方了),给我的第一感觉,漂亮,格式对称的非常精致,但如果我们申论也要写出八句对偶,估计不仅是能力,时间也远远不够,但平日的练习却可以,就像“猴哥”说的,为求精致,慢工出细活,自己又何尝不是,这就是误区,虽然申论有一定的格式要求,但没必要在这一点上如此苛求,走入歧途。同时反观八股的基本结构如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技巧和逻辑,就写作能力而言,对申论也不能说没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如果说申论就是写一篇文章,那么大家会说谁不会写,写了那么多年“命题作文”,接下来我就想谈谈申论和作文有何不同,在这里我想提四点:

    第一:语言

    作文要求的白话文比古文更接近申论,但是还有区别,因为申论需要自己的语言风格。

    第二:结构

    作文中的议论文一般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而这也是申论的最常用的结构,很多人说老套,的确,要写出花来,这个是依据,是万变之宗。

    第三:角度

    作文的评语多是主题明确,结构清晰,却很少有措施得力,可操作性强,考察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也不同。

    第四:环节

    我想来想去自己当年作文写得很惬意,为什么申论就如此头疼,想着想着发现两者之间一个很重要的区别,那就是申论多了一个环节——分析。

    这里的分析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翻译,将申论材料中的资料提炼出所反映的问题,然后提炼,浓缩成一点或者两点,如果这个申已经偏离了,那么接下来的论只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如今年的国考申论,如果像作文一样命题一个粮食问题,或者农业问题,或者工业问题,我想大家都可以信手拈来,但从杂乱的资料中浓缩出协调亦或统筹,这是第一个独木桥,千军万马,过着寥寥。

    说了这么多,我想目的应该是为了让自己更清晰的认识申论,它是何方神圣?

    我想申论远不仅仅是写,它是通过对复杂材料的阅读分析,将其整合过滤,提炼出一个中心观点和若干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在规定的时间内,用不至于让人感到不舒服的字体,运用严密的逻辑,利用清晰的结构,通过正规的语言,表达出作者对这个或这些问题的态度看法,阐述出作者对解决这个或这些问题所提出的对策。

    我想这里的关键点应该是:

    1 整合资料(快速阅读和分析整理能力)

    2 提炼观点(对政策和热点的熟悉程度,综合分析能力)

    3 通篇布局(对基本结构的熟悉程度,创新能力)

    4 概括分析(文字的概括能力)(针对一、二题)

    5 提出策略(对政策和热点的熟悉程度,文字表达能力)(针对三题)

    6 遣词造句(申论语言的运用能力)

    7 落笔成文(书写能力)

    也许每个人心中对申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定义,不能说谁的就对,谁的就错,更不应该照本宣科把别人的经验当作万能通行证,我想应该是以不变应万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有的放矢的容百家之长,就如同你上网搜索取悦女友,会有一万个人告诉你用他的方法他成功追到了白雪公主,但你先需要做的是首先知道她要什么,再问问你有什么,该送鲜花时送鲜花,该送钻戒时送钻戒,知己知彼,才能攻其七寸,亦或取悦其心。

    重重的头后面便是此篇的猪脚,九字箴经——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关键词:着笔

    我觉得自己在接下来的一个周期想要提高的关键,便是“高”,如何从杂乱的资料中找到精髓,使之跃然纸上,这是王章高楼平地起的“高”,如何将纷繁的矛盾错综的问题上升到理论水准,这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高”。

    要能够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必须将政策了然于胸,要对近期的大事关注,要对长远的规划了解,如同所有考生都走进一个超市,在繁杂丰富的橱柜上,你可以随意选择服饰、配饰,然后搭配成一套行头,西装配拖鞋,当然不和谐,但要穿套装去参加烧烤聚会,也不合适,所以不仅要搭配得好,更要定位的准,不知道我这个比喻是否合适。

    要使这一过程既高效又准确的完成,我想平日里有针对性的积累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报纸、新闻还是申论版的“每日一练”,计算没时间动手落笔,也可以在心中盘算,这一问题反映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往上拔高哲学原理是什么?往下挖根源是什么?往左边看源头是什么?往右边想危害是什么?而关键的是中心是什么,和国家哪些政策相关,相应还是向左,不仅仅是为了看而看,更不是走马观花看就看了。

    我觉得这个环节是很重要的,或许也是自己以往忽视的,总以为申论最主要的就是写,却忘了射箭要先瞄准,瞄准镜如果歪了,即使板机扣得再完美,命中的几率也不大。

    要想使所申之义既要高屋建瓴,又不至好高骛远,要想使所论之文的方向与国家政策相一致,我想应该多下功夫看些政府工作报告,有时候想,如果不喜欢看是一个借口,那么不停地考又有什么理由,难道真的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吗?既然目的是吃着口饭,那就把它当作一个习惯,当作看杂志,看宋词三百首吧。

    关键词:落笔

    第一步的“分析”是知道要写什么,不然满腹经纶,找不到宣泄口,茶壶倒饺子,憋得难受,但如果知道该从何着落,但下笔时却捉襟见肘,相比于无从下手的茫然,那种抓心挠肝的搔首之痛岂不是更痛。

    因此不仅仅要知道怎么写,还要能写得出来。积累就变的十分重要。

    每天争取都看看人民网理论版的文章,多听听新闻联播新闻调查之类的节目,了解些社会热点,将好的句子词语记录下来,分门别类,别怕短期见不到成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这里提一点申论的语言,有人说是语感,有人说是技巧,我想我的最终总结版会特别着重介绍这一点,目前我能说的就是尽量减少长句子,留意动宾结合短语,适当使用排比句式和引用古文诗句有可能起到锦上添花的功效(注意不是画龙点睛),但正如前面说的,不必要太苛求语言的绚丽,拘泥于此,往往适得其反,不必要精雕细琢,鬼斧神工,在体会到申论特有语言的同时,做到生动中不失严谨,华丽中不失稳重,严谨中力求生动,我想应该足够了。

    接下来提一点申论的结构,许多人沉迷于万能结构,我也如此,例如第一题一般分几句话,第一句如何,第二句如何,总结句如何,我觉得多了解不是错,善总结就更好,自己总结出几类题的结构套路,既然是自己总结的,一来容易记,二来适合自己,况且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没有万能n条,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随机应变,见招拆招,万变不离其宗,一脉了然于胸。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里体现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原理,能够坚持,善于积累的人容易通向成功,但善于总结的人也许更容易接近成功吧,因此随着积累的粮食越来越多,分类的问题就变得更加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丰收的辎重不至于成为负担,才能使接踵而至的五谷杂粮不至于称谓负担。

    关键词:习惯

    如果说前面两点所说的概括起来是懂得写什么,知道怎么写的问题,那么这最后一点便是水到渠成,聚沙成塔的阶段了。

    养成好的习惯会帮助人尽量少走弯路,找到通往成功的捷径,我想说的还是那句,同时也是正式送给自己的一句话,先问清楚自己要考试的目的,如果真的想要吃这口饭,那就从今天开始养成一些习惯,即便是强迫自己的兴趣,因为这不仅仅是为了考试积累准备,更重要的是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所要和即将从事的工作是你自己都不感兴趣的枯燥乏味的事情,那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在这条路上浪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否有价值呢?

    因此我想于公于似,于近于远,每天看看人民网评论文章,看看新华网的时政热点,看看半月谈的“申论范文”(当然对不对胃口因人而异,我个人觉得未必传说的广了就真成真理了,只取一瓢,有时未必是憾事),听听新闻联播和时事评论,最近比较喜欢听新闻11,我觉得评论虽然近乎通俗,但不失为拓展思路的好借鉴。

    这里再多说一点,练字。因为平日里码字几乎占据了所有文字的绝大部分,写字就成了奢侈,偶尔拿起笔,发现写出来的字非常陌生,而且手指手腕经常不活动,写久了就酸痛,记得上次市里招考我开了一个好头,几个段落的设计也异常满意,但写到最后发现最后一题留的1个小时远远不够,只能胡乱狂草(自己都不认得)写了近400字,结果只考了65,总分差0.25,有些可惜。因此我想平日的练字应该是比较重要的,一来保证考试时间内持续写字的能力,二来提高字体的美观程度。

    另外的就是鼓励,除却一些天才生来就有写申论的天赋异禀,我想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将是一个漫长而枯燥的过程,最终考场上的心态也很重要,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份勇气或许有些源自信心,所以我想在这种结伴备考的过程中相互的鼓励是必要的,一份适度的紧张,一份宽容的苛刻,让大家这一路走来带着笑脸,流着汗。

      相关文章:


      第1篇    申论写作常用名言警句    作者:皮泞华

       1.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方向,性格决定命运,生活方式决定健康!2.表面上缺的是金钱,本质上缺的是观念,命运里缺的是选择,骨子里缺的是勇气,肚子里缺的是知识,事业上缺的是毅力,行动上缺的是改变!3.落后是观念落后,贫穷是脑袋贫穷。许多人,不是没有好机会,而是没有好观念。不是不接受新观念,而是不愿抛弃旧观念!4.信念改变思维,思维改变心态,心态改变行动,行动改变习惯,习惯改变性格,性格改变命运。要改变命运,先确立信念!5.心态决定看世界的眼光,行动决定生存的状态。要想活出尊严,展现不凡,只有改变观念,敢于和


      第2篇    申论高分必背句子    作者:皮海荣

       要增强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要增强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让人民享有更真实、更充分、更广泛的人权。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增强政权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提高


      第3篇    2013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阅读(一)    作者:皮妙兰

       农民工维权  【背景链接】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最根本的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即公民权。在我国,公民权主要包括:经济性权益,有报酬权、收益权、同工同酬权、就业机会均等权、社会保障权、社会福利权等;社会性权益,有自由择业权、劳动安全保护权、子女平等受教育权、职业技能培训权、劳动争议处理权、休息权、休假权等;政治性权益,有人格权、人身自由权、参与社会管理权等。  问题之一:劳动权益屡遭侵害。第一表现就是就业受限制。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城市劳动力市场被人为地分割为正式市场和非正式市场。绝大多数进城务工的农民只能在非


      第4篇    2013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阅读(三)    作者:皮煜杰

       阶梯电价“探路”仍需继续  2012年7月1日,除西藏和新疆外的29个省区市,一齐步入居民用电阶梯电价时代。从两个月前的“闻调色变”,到5月份全国各省区市“集中听证”、6月份陆续公布实施方案,阶梯电价终于在备受关注、纷纷扰扰中有了定局,平静上路。  不过,阶梯电价方案的落地实施,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而对以水、电、气先行先试的中国资源价格改革来说,阶梯电价无疑更是一次“探路先锋”。  水、电、气、煤这类资源的价格改革,既牵涉长长的产业链条,又关乎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特别是中国各地差异很大。这些领域的价格


      第5篇    2013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阅读(二)    作者:皮红丞

       当民意成为考核“刚性”指标  知情权不落实,信息就不对称,也就不能保证群众科学有序的参与和监督;监督权如果没有制度保障,缺乏“看得见的结果”,群众就失去了表达民意的动力。  民意成为干部考评的“刚性”指标,正从中央要求迅速落实为地方的实践。7月8日本报10版刊登的一组各地考核新亮点,让人们对这种“刚性”有了真切感受。  事实上,无论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把选人用人的评判权交给群众;还是今年6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

    免责:本网站所收集的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更多]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条)
     职校网
     职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