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2018年7月13日安徽省公务员面试真题(2018年安徽省考面试真题解析)
- ·下一篇文章:创业 青春(青年创业成功素材作文)
创新引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更是中小企业群体的领头羊,是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节点,不断汇聚起中国经济创新创造的强大活力。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2022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召开时强调:“希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焦主业,精耕细作,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这要求我们在推动企业创新上下功夫,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指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优势的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往往在某个细分领域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是掌握独门绝技的“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今年,工信部公布了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名单,这些企业平均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10.4%,3000多家企业从事细分领域时间在10年以上,企业户均年平均营业收入增长都在20%以上。可以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具有研发投入高、专业化程度高、配套能力强、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等特点,小配件蕴含高技术,小规模支撑大配套,小产业干成大事业。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强链补链固链的生力军,是经济活力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更加重要,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尤为紧迫,更需要激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在这些企业中,有企业专注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做到世界前列;有企业拥有百余项发明专利,弥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短板;还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打破发达国家对相关产品的技术垄断……可以说,当越来越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专业领域成为世界的佼佼者,就能更好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支撑。
不仅如此,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大量涌现,其整体的经济效益已经出现。2021年,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中小企业比例仅为0.1%,但其营收增速、利润率和发明专利成果占有量分别达到了规上工业中小企业的2.2倍、1.4倍和3.4倍;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年营收超3.7万亿元,同比增长31.5%,比规上中小工业企业高11.6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稳步增长。这充分说明,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国经济才会更具增长潜力。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因为规模较小,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尤其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坚定企业发展信心,着力在推动企业创新上下功夫,加强产权保护,才能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中小企业来说,也需要摒弃“小富即安”思想,坚定信心朝着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方向发展,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中小企业能办大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大量涌现、共同发力,必将不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充沛动力,为国家竞争力提升提供有效助力。
《 人民日报 》( 2022年10月11日 14 版)
相关文章:
第1篇 湖南省税务局2021公务员招考(湖南省税务局招考公务员) 作者:admin
本报讯湖南省地税系统2006年招考公务员共计140名,报考职位为A类,各市州报名时间已确定为2月22日至25日(具体岗位见中缝D3)。报考条件为:有国家承认的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本、专科学历年龄在28周岁以下(即1978年1月1日后出生),
第2篇 贵州省公考(2021贵州公务员报名比例) 作者:admin
省直机关及垂管系统职位首日1405人报考.公务员报考“降温”?昨日,是公务员招考报名的第一天。此次全省共招2671人,其中省直机关和垂管系统共招900人。在往年,一天甚至有五六千人报名。据招考办统计,截至昨日下午4时报名结束,省
第3篇 取回权法条(取回权司法解释) 作者:admin
【导语】中公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商法之取回权(二)》,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2.取回权的种类(1)一般取回权与特殊取回权。适用破产法概括性规定的取回权为一般取同权。适用破产法特别规定的取回权为特殊取回权。破产法第38条规定:“人民
第4篇 常德书记员招聘2021(常德法院书记员工资待遇) 作者:admin
为充实全市法院审判辅助人员队伍,加强对审判、执行工作的服务保障,根据工作需要,经研究,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常德市人社部门、辖区9个基层人民法院决定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面向社
第5篇 用科技推动文化破壁(科技推动文化创新) 作者:admin
当韩流、美国大片、日本动漫席卷中国的文化市场时,国人或欢欣、或忧虑。忧虑的原因在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日渐式微:传统节日无人问津,沦为“吃货”节;博物馆门可罗雀,众多非遗文化无人继承……这足以引起反思: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传统文化该何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