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2021年江苏省公务员面试形式(江苏公务员面试内容)
- ·下一篇文章:内蒙古申论答题卡(内蒙古公务员申论题目)
“离心力”是什么(离心力科普)
【模拟试题】
有的时候制定决策会发现实施起来慢慢会与计划产生偏差,甚至最后的结果完全背离计划,管理学上叫做离心力现象,请结合实际谈看法。
【试题分析】
此题属于综合分析类试题,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学上,离心力是指与向心力相对的脱离施力中心点的力。而在现实生活中:向心者,总有值得他向心的原因,离心者,也总有他不得不离心的理由。这在管理学上被认为“外部的离心力越大,内部的凝聚力就越强;反之,外部离心力越小,内部凝聚力越弱”。因此,考生可以从这个向心力和离心力引申到公务员系统,“众人一心,其利断金”,就能取得经济和社会建设的胜利;而一旦人心背向,那么就会导致权力更迭、国将不国。
【解题思路】
第一,解释离心现象并阐述引申意义。第二,分析产生离心力现象的原因。第三,联系公务员来谈谈离心力现象。最后,根据例子提出一点希望与对策做以总结。
【参考答案】
管理学上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定律:“外部的离心力越大,内部的凝聚力就越强;反之,外部离心力越小,内部凝聚力越弱”。离心力现象反映了计划与执行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常见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以不断地促进决策与执行的统一。
产生离心力现象可能有如下因素:首先,决策是否正确,如果是由于决策制定失误而导致无法实施,则要分析造成决策失误的原因,在以后的决策过程中汲取经验,加强组织、调研,全面细致分析总结,从而制定正确的决策;其次,如果决策相对合理,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突发的情况或者其他状况,则要分析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不断地调整,提高执行力,以期更好地执行决策。
离心现象让我想到了公务员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圆心就是人民群众,做离心运动的物体就是公务员,公务员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公务员工作的开展就是紧紧围绕人民群众,走群众路线,不脱离群众,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挑战,稍有不慎,便会脱离这个圆心而做出违法乱纪、违背党的宗旨的事情,最终身败名裂。
公务员如果不能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开展工作,那么我们就会像做离心运动的物体一样最终被甩出去,失去存在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理念,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在不断的工作和实践中,汇集我党的凝聚力,发扬我党的战斗力,不断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征途上昂首前进。
【参考分析】
考生首先要了解离心力现象的具体内容。另外,回答好这类题目考生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想象力和开阔的发散思维,同时想象力和发散思维必须有一个方向,就是与公务员的工作性质和内容相关。此题考查的核心也在于将离心力现象所表达的含义与公务员工作紧密结合,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有效地组织答案。
公务员考试网向考生朋友推荐《2017国考笔试系统精讲班》,由必胜课公考超级名师李国斌、于丹、王满花等老师全程精讲,精讲+真题+答题+刷题+模考+热点,六大模块,一步到位。关注公务员考试网微信号:gjgwyorg,了解更多国考资讯!
相关文章:
第1篇 湖南省税务局2021公务员招考(湖南省税务局招考公务员) 作者:admin
本报讯湖南省地税系统2006年招考公务员共计140名,报考职位为A类,各市州报名时间已确定为2月22日至25日(具体岗位见中缝D3)。报考条件为:有国家承认的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本、专科学历年龄在28周岁以下(即1978年1月1日后出生),
第2篇 贵州省公考(2021贵州公务员报名比例) 作者:admin
省直机关及垂管系统职位首日1405人报考.公务员报考“降温”?昨日,是公务员招考报名的第一天。此次全省共招2671人,其中省直机关和垂管系统共招900人。在往年,一天甚至有五六千人报名。据招考办统计,截至昨日下午4时报名结束,省
第3篇 取回权法条(取回权司法解释) 作者:admin
【导语】中公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商法之取回权(二)》,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2.取回权的种类(1)一般取回权与特殊取回权。适用破产法概括性规定的取回权为一般取同权。适用破产法特别规定的取回权为特殊取回权。破产法第38条规定:“人民
第4篇 常德书记员招聘2021(常德法院书记员工资待遇) 作者:admin
为充实全市法院审判辅助人员队伍,加强对审判、执行工作的服务保障,根据工作需要,经研究,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常德市人社部门、辖区9个基层人民法院决定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面向社
第5篇 用科技推动文化破壁(科技推动文化创新) 作者:admin
当韩流、美国大片、日本动漫席卷中国的文化市场时,国人或欢欣、或忧虑。忧虑的原因在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日渐式微:传统节日无人问津,沦为“吃货”节;博物馆门可罗雀,众多非遗文化无人继承……这足以引起反思: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传统文化该何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