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地域歧视出现的原因以及思考(地域歧视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
- ·下一篇文章:古诗里的四大名楼(四大名楼对应诗)
宋词中的人文之美(宋代词人文学流派)
在全国事业单位考试中历史是常见的考试科目,考察特点为:出题灵活,考试识记型题目多。内容涵盖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等。但考试重点以中国文史常识为主、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模块学习可以时间和朝代为轴,加深逻辑性记忆。此部分考查深度一般,但是范围广,课后需要进行积累学习。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宋词流派。宋词是宋朝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宋词从创作风格上划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气势恢、潇洒自如。婉约派词风委婉、低调,表达儿女风情和离愁别绪为主。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柳永。原名柳三变,北宋著名词人。柳永作品流传非常广,“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说的就是柳永,意为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都会有人唱他的词,说明他的作品传唱度很高。代表作:
①《雨霖铃·寒蝉凄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
②《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指衣服宽,人都消瘦了,思念一个人真的能让人憔悴,
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家庭很富裕,文学功底从小就很好,长大之后嫁给赵明诚,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写悲惨身,号称易安居士,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
(1)《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人比黄花瘦”中“黄花”指菊花。这首词描写的是重阳节。
(2)《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指的是海棠花。
豪放派苏轼:号东坡居士,豪放词风,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中“羽扇纶巾”指周瑜。
《水调歌头》写的是中秋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婵娟”指的是月亮。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三父子”是指的是苏洵、苏轼及苏辙。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与苏轼合称“苏辛”,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与苏轼合称“苏辛”,其作品中常表达出主张抗金、恢复中原的态度。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京口”指的是江苏镇江北固山的一座凉亭,“孙仲谋”指的是孙权,“寄奴”指的是刘裕,“封狼居胥”指霍去病。
(2)《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反映元宵节;“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王国维的第三重境界。
(3)李清照、辛弃疾合称为“济南二安”。
【试题练习】(单选)习题演练
下列宋词名句中,其作者不属于婉约派的是( )。
A.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B.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C.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中公答案】D。解析:A出自柳永《蝶恋花》属于婉约派,B出自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属于婉约派,C出自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属于婉约派,D项出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属于豪放派。
相关文章:
第1篇 湖南省税务局2021公务员招考(湖南省税务局招考公务员) 作者:admin
本报讯湖南省地税系统2006年招考公务员共计140名,报考职位为A类,各市州报名时间已确定为2月22日至25日(具体岗位见中缝D3)。报考条件为:有国家承认的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本、专科学历年龄在28周岁以下(即1978年1月1日后出生),
第2篇 贵州省公考(2021贵州公务员报名比例) 作者:admin
省直机关及垂管系统职位首日1405人报考.公务员报考“降温”?昨日,是公务员招考报名的第一天。此次全省共招2671人,其中省直机关和垂管系统共招900人。在往年,一天甚至有五六千人报名。据招考办统计,截至昨日下午4时报名结束,省
第3篇 取回权法条(取回权司法解释) 作者:admin
【导语】中公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商法之取回权(二)》,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2.取回权的种类(1)一般取回权与特殊取回权。适用破产法概括性规定的取回权为一般取同权。适用破产法特别规定的取回权为特殊取回权。破产法第38条规定:“人民
第4篇 常德书记员招聘2021(常德法院书记员工资待遇) 作者:admin
为充实全市法院审判辅助人员队伍,加强对审判、执行工作的服务保障,根据工作需要,经研究,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常德市人社部门、辖区9个基层人民法院决定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面向社
第5篇 用科技推动文化破壁(科技推动文化创新) 作者:admin
当韩流、美国大片、日本动漫席卷中国的文化市场时,国人或欢欣、或忧虑。忧虑的原因在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日渐式微:传统节日无人问津,沦为“吃货”节;博物馆门可罗雀,众多非遗文化无人继承……这足以引起反思: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传统文化该何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