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手机版| 职校网| 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一级消防工程师|经济师|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导航
  • 各地招聘直达: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公务员新闻

    土地荒漠化的解决方法(土地荒漠化什么意思)

    作者:admin  来源:www.zxedu.cn  发布时间:2025-10-12 09:37:17

    行测常识判断考点范围很广,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需要小伙伴们长时间不间断的积累。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常识相关考点是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土地荒漠化成因

    土地荒漠化成因可分为两类,即自然成因和人为成因。其中关于自然成因的沙漠化机制,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全球气候变化异常,特别是中纬度地区的气候正朝暖、干的方向发展,使大的生态背景有利于沙漠化的发生;二是存在一些不利的自然因素,如气候干旱、降水变率大、土壤沙粒含量高及疏松易于移动等,特别是强劲频繁的起沙风为沙漠化的发生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沙漠化现象在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发展尤为迅速。目前对沙漠化的人为成因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那就是由于人口压力的持续增长和滥垦、滥牧、滥樵等现象的普遍存在,造成植被破坏、沙漠化迅速发展。

    荒漠化的类型及发生区

    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土地沙漠化:一般指单纯风力作用下的沙质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人为活动和干旱的影响,导致原有非沙土地逐渐深化成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该种荒漠化主要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沙丘入侵或沙丘活化产生,多发生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石质荒漠化:狭义的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及其发育的背景下,受人为活动的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岩层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

    次生盐渍化: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或不合理的此引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盐分积聚于土壤表层所形成的现象。该种荒漠化是由于土壤中盐分过分富集形成,主要与过度灌溉及蒸发旺盛有关。多发生在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

    防治土地荒漠化

    为了对抗荒漠化,主要有以下6种措施:

    (1)干旱、半干旱流沙地带飞机播种造林技术;

    (2)设置沙障固沙造林技术;

    (3)窄林带小网格式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

    (4)钻孔深栽造林技术;

    (5)乔灌草结合固沙技术;

    (6)固沙植物物种选育技术。

    提醒:更多行测试题,下载APP,27000+道真题,700+份真题卷等你来刷,助你快速提升成绩,实现高分突破!

      相关文章:


      第1篇    湖南省税务局2021公务员招考(湖南省税务局招考公务员)    作者:admin

       本报讯湖南省地税系统2006年招考公务员共计140名,报考职位为A类,各市州报名时间已确定为2月22日至25日(具体岗位见中缝D3)。报考条件为:有国家承认的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本、专科学历年龄在28周岁以下(即1978年1月1日后出生),


      第2篇    贵州省公考(2021贵州公务员报名比例)    作者:admin

       省直机关及垂管系统职位首日1405人报考.公务员报考“降温”?昨日,是公务员招考报名的第一天。此次全省共招2671人,其中省直机关和垂管系统共招900人。在往年,一天甚至有五六千人报名。据招考办统计,截至昨日下午4时报名结束,省


      第3篇    取回权法条(取回权司法解释)    作者:admin

       【导语】中公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商法之取回权(二)》,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2.取回权的种类(1)一般取回权与特殊取回权。适用破产法概括性规定的取回权为一般取同权。适用破产法特别规定的取回权为特殊取回权。破产法第38条规定:“人民


      第4篇    常德书记员招聘2021(常德法院书记员工资待遇)    作者:admin

       为充实全市法院审判辅助人员队伍,加强对审判、执行工作的服务保障,根据工作需要,经研究,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常德市人社部门、辖区9个基层人民法院决定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面向社


      第5篇    用科技推动文化破壁(科技推动文化创新)    作者:admin

       当韩流、美国大片、日本动漫席卷中国的文化市场时,国人或欢欣、或忧虑。忧虑的原因在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日渐式微:传统节日无人问津,沦为“吃货”节;博物馆门可罗雀,众多非遗文化无人继承……这足以引起反思: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传统文化该何去何

    免责:本网站所收集的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更多]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条)
     职校网
     职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