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农业的四大发明(中国农业四大发明)
- ·下一篇文章:政府文明执法(文明卫生城市事业单位面试题目)
暑假 游学(2021年暑假游学)
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即将到来,为了考生可以在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占取先机,华图教育综合总结近期社会热点,为各位备战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考生带来《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之暑假游学潮》,对暑假游学潮这一社会热点进行讨论,希望对各位考生应对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的相似申论热点有所帮助。以下是文章的具体内容:
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之暑假游学潮:
【背景链接】
在美国晒“自由女神”,在英国秀“伦敦眼”……2015年暑假,一些“00后”的朋友圈成了国外“景点秀”。
近几年,暑假将孩子送出国感受异国文化成为流行风尚,参与各类暑期夏令营、旅游团的学生人数之多令人惊叹。形式上,从名校短期学习、景点游览到户外探险、艺术体验等等,各种主题应有尽有。
【标准表述】
[存在的问题]
游学,是世界各国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其开阔视野、增长阅历的独特价值不言而喻。但从中国游学市场的现实情况来看,游学产品在教育市场化的今天,并未达到游学的真正目的,其宣扬的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实则乏善可陈。
出国游学确实能让孩子受益,长了见识,也学了东西,但游学带来的收获与付出的金钱是否成正比、用重金购买的成长锻炼能否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短暂的出国游学会不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等,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学费不菲的游学团体验多是走马观花,两周的行程覆盖国外各大名牌高校、旅游景点等,学生在此过程中更多是“玩”。
除此之外,还有各类购物溜逛项目,跟很多常规的旅游团并无二致。出国游学的孩子们不仅没有锻炼口语、学到知识,更多是通过在朋友圈晒吃晒喝,形成炫显之风。
[原因分析]
一来,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出国学习总比窝在家里打游戏、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好,并且认为孩子只要离开了自己,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就会学会自立。事实上,孩子缺少的成长锻炼是家庭教育的不足,陌生的、短暂的新环境并不能对其进行弥补。
此外,近些年的“游学”风盛行,其中还有很多成分是家长盲目跟风或是互相攀比的心理作祟。很多学生将出国游学当成了炫耀资本,而没有出国游学的学生更是看着眼红,甚至要求父母花钱让自己出国游学。更有家境一般的普通学生为了“有面子”一次又一次地出国游学。一来二去,出国游学成为学生间攀比较劲的一个指标。
[对策措施]
对此,华图教育认为:
首先,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多走一走开阔孩子的视野也是好事,但以学习为目的的短期游学,相比较之下意义的确没那么大。家长们不妨在暑期里从孩子自身的特点入手,给孩子一个更加合理妥帖的安排和规划,不去攀比,也不去跟风,让暑期游学热降降温,回归理性。
其次,游学游重在对孩子性格的指引,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家长不应过度放大游学游对于语言水平以及艺术技能上的提高程度,应冷静思考,积极与孩子进行沟通,矫正学生对于游学游攀比、虚荣的心态,让其自发认识到学的重要性,开阔其眼界,使孩子在游学游中能真正受益匪浅。
以上就是文章的全部内容,华图教育祝各位考生在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取得优秀成绩!
相关文章:
第1篇 湖南省税务局2021公务员招考(湖南省税务局招考公务员) 作者:admin
本报讯湖南省地税系统2006年招考公务员共计140名,报考职位为A类,各市州报名时间已确定为2月22日至25日(具体岗位见中缝D3)。报考条件为:有国家承认的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本、专科学历年龄在28周岁以下(即1978年1月1日后出生),
第2篇 贵州省公考(2021贵州公务员报名比例) 作者:admin
省直机关及垂管系统职位首日1405人报考.公务员报考“降温”?昨日,是公务员招考报名的第一天。此次全省共招2671人,其中省直机关和垂管系统共招900人。在往年,一天甚至有五六千人报名。据招考办统计,截至昨日下午4时报名结束,省
第3篇 取回权法条(取回权司法解释) 作者:admin
【导语】中公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商法之取回权(二)》,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2.取回权的种类(1)一般取回权与特殊取回权。适用破产法概括性规定的取回权为一般取同权。适用破产法特别规定的取回权为特殊取回权。破产法第38条规定:“人民
第4篇 常德书记员招聘2021(常德法院书记员工资待遇) 作者:admin
为充实全市法院审判辅助人员队伍,加强对审判、执行工作的服务保障,根据工作需要,经研究,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常德市人社部门、辖区9个基层人民法院决定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面向社
第5篇 用科技推动文化破壁(科技推动文化创新) 作者:admin
当韩流、美国大片、日本动漫席卷中国的文化市场时,国人或欢欣、或忧虑。忧虑的原因在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日渐式微:传统节日无人问津,沦为“吃货”节;博物馆门可罗雀,众多非遗文化无人继承……这足以引起反思: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传统文化该何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