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2011年河南法院检察院考试申论真题及解析(2019河南法检申论)
- ·下一篇文章:公务员带薪创业可以吗(提倡公务员创业)
打造良好生态 申论作文(打造 发展环境)
2018年国考即将到来,在复习申论阅读申论范文的过程中,不仅要去剖析期间的观点,更要让它成为你思路的一个引导,使你形成行云流水的写作思绪。公考资讯网建议考生:可以从模仿开始,由背诵、模仿优秀文章入手,多看、多读、多学。长此以往,自然而然融会贯通,名言信手拈来、对策有理有据、分析鞭辟入里,便会顺理成章的成为自己的东西,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久而久之,申论文章这一大难点,轻而易举就能攻克。为此,公考资讯网定期推荐精挑细选的优秀申论范文,供考生背诵学习参考。
打造良好发展环境,破解中小企业发展困境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扩大就业的主渠道、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不可替代。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少”、“融资难”、“税负重”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由此引发了“倒闭潮”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中小企业危机重重源于它恶劣的生存环境:国家缺乏对中小企业相关政策的扶持引导,使得它们长期处于产业链末端,极易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中小企业本小利微,借贷渠道狭窄,往往错失发展机遇;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生产发展中承担的税赋过重。为此,需须着力打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才能最终解决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落实政策引导,打造创新环境。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中央和地方应及时出台中小企业产业发展指导文件,帮助其扩大生产经营领域。当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产水平落后的问题,政府应在中小企业和高校之间搭建科技交流平台,将科学技术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如此一来,既可促进高校科研技术发展,又可加强企业科技创新生产。
拓宽借贷渠道,打造融资环境。融资难是当今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帮助中小企业拓宽借贷渠道,解决融资难问题是构建中小企业良好环境的重要举措。应及时建立征信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力度,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针对中小企业设立风险投资机构,扩大对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以期通过拓宽借贷渠道,来扩大中小企业融资规模。
减轻税赋负担,打造竞争环境。中小企业处于产业链末端,原料购买等税款难以抵扣。因此要在遵循统一税制的前提下,为中小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杜绝乱收费、乱摊派,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要加强关注、保护,尽可能给予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帮助它们进行产业升级,同时简化税款预缴申报程序,营造出有利于中小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的优劣对事物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充分认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其发展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使中小企业重新焕发生机活力,最终促进经济发展。
以上为公考资讯网每日甄选优秀申论范文“打造良好发展环境,破解中小企业发展困境”的完整内容,希望对考生复习申论带来深刻的借鉴意义,对其提升申论写作水平能有切实的帮助效应。
相关文章:
第1篇 湖南省税务局2021公务员招考(湖南省税务局招考公务员) 作者:admin
本报讯湖南省地税系统2006年招考公务员共计140名,报考职位为A类,各市州报名时间已确定为2月22日至25日(具体岗位见中缝D3)。报考条件为:有国家承认的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本、专科学历年龄在28周岁以下(即1978年1月1日后出生),
第2篇 贵州省公考(2021贵州公务员报名比例) 作者:admin
省直机关及垂管系统职位首日1405人报考.公务员报考“降温”?昨日,是公务员招考报名的第一天。此次全省共招2671人,其中省直机关和垂管系统共招900人。在往年,一天甚至有五六千人报名。据招考办统计,截至昨日下午4时报名结束,省
第3篇 取回权法条(取回权司法解释) 作者:admin
【导语】中公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商法之取回权(二)》,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2.取回权的种类(1)一般取回权与特殊取回权。适用破产法概括性规定的取回权为一般取同权。适用破产法特别规定的取回权为特殊取回权。破产法第38条规定:“人民
第4篇 常德书记员招聘2021(常德法院书记员工资待遇) 作者:admin
为充实全市法院审判辅助人员队伍,加强对审判、执行工作的服务保障,根据工作需要,经研究,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常德市人社部门、辖区9个基层人民法院决定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面向社
第5篇 用科技推动文化破壁(科技推动文化创新) 作者:admin
当韩流、美国大片、日本动漫席卷中国的文化市场时,国人或欢欣、或忧虑。忧虑的原因在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日渐式微:传统节日无人问津,沦为“吃货”节;博物馆门可罗雀,众多非遗文化无人继承……这足以引起反思: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传统文化该何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