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2008年山西省考行测(2018年山西省公务员面试公告)
- ·下一篇文章:申论贯彻执行的意思(贯彻执行短文怎么写)
世界早期学校的产生与发展(世界早期学校的产生和发展)
世界上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古代东方,古埃及、两河流域、印度、和中国最早进入文明时代,同时也是最早产生学校的区域。
一、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
(1)学校的萌芽
据传说,中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了学校,但由于缺少史实资料,难以考证,只能存疑。而根据相关的资料考证,我国在公元前21世纪建立了夏朝,同时这一朝代的建立初步具备了学校产生的条件第一:它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的社会。第二:这一时期是一个金石并用的时代,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第三:出现了原始文字。而古籍中有关于夏朝学校的记载也叙述了其教育机构的有关名称主要有:庠、序、校等,庠是沿用尧舜时期的名词主要是指养老兼教育场所,序为习射的场所,后来成为军事教育机构。校也是一种军事体育性质的机构。
此时的庠序校虽具有教育意义,但他们不同于后来的专门的教育机构,因此只能称为学校的雏形。
(2)学校教育制度初建
公元前17世纪商汤灭夏,建立了我国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商代已经完全具备产生学校的成熟条件。根据史料记载商代的学校机构主要有庠序学等。并且此时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教育的中心内容。到了西周时期学校教育主要又分成国学和乡学国学即设在王都的学校国学又分成小学和大学两级。乡学即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官师合一是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共同特点。
二、古希腊时期的教育
古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古代希腊是西方奴隶制度的完整二典型的代表,是欧洲文化教育的最早源头。古希腊众多城邦中最具有代表性两个是斯巴达和雅典。
(1)斯巴达的教育
由于斯巴达人人数最少,为了对付奴隶和平民反抗,于是不得不时刻处于军事戒备状态,这也决定了斯巴达注重军事体育的特征。其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军人,斯巴达人还重视女子的教育女子也要进行军事训练,目的是培养健壮的母亲,在男子出征时,能负担起维护疆土的责任。
(2)雅典的教育
雅典的教育目的虽然与斯巴达一样是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但二者人才的含义不同,雅典的教育主要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能言善辩的政治家和商人。因此雅典的教育注重身心和谐的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方法灵活多样。
三、古罗马时期的教育
罗马文化是希腊文化的延续。罗马的历史主要分为:王政时期、共和政体时期、帝国时期。
(1)共和政体时期
小学以文字教育为主。中学教育内容主要是文法、文学和作文练习。高等教育时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雄辩家,教育内容主要是文学、哲学、历史、法律等。
(2)帝国时期学校教育制
第一加强学校监督,提出明确的办学要求;第二改变教师待遇和身份;第三建立国家教育制度;第四设立新类型的学校。
不论是中国还是古希腊的斯巴达和雅典,学校的形态从产生到学校教育制度化的逐步完善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这里对于早期世界学校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做了简单的整理与归纳。
相关文章:
第1篇 湖南省税务局2021公务员招考(湖南省税务局招考公务员) 作者:admin
本报讯湖南省地税系统2006年招考公务员共计140名,报考职位为A类,各市州报名时间已确定为2月22日至25日(具体岗位见中缝D3)。报考条件为:有国家承认的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本、专科学历年龄在28周岁以下(即1978年1月1日后出生),
第2篇 贵州省公考(2021贵州公务员报名比例) 作者:admin
省直机关及垂管系统职位首日1405人报考.公务员报考“降温”?昨日,是公务员招考报名的第一天。此次全省共招2671人,其中省直机关和垂管系统共招900人。在往年,一天甚至有五六千人报名。据招考办统计,截至昨日下午4时报名结束,省
第3篇 取回权法条(取回权司法解释) 作者:admin
【导语】中公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商法之取回权(二)》,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2.取回权的种类(1)一般取回权与特殊取回权。适用破产法概括性规定的取回权为一般取同权。适用破产法特别规定的取回权为特殊取回权。破产法第38条规定:“人民
第4篇 常德书记员招聘2021(常德法院书记员工资待遇) 作者:admin
为充实全市法院审判辅助人员队伍,加强对审判、执行工作的服务保障,根据工作需要,经研究,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常德市人社部门、辖区9个基层人民法院决定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面向社
第5篇 用科技推动文化破壁(科技推动文化创新) 作者:admin
当韩流、美国大片、日本动漫席卷中国的文化市场时,国人或欢欣、或忧虑。忧虑的原因在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日渐式微:传统节日无人问津,沦为“吃货”节;博物馆门可罗雀,众多非遗文化无人继承……这足以引起反思: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传统文化该何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