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用法治精神建设现代政府申论作文(运用法治)
- ·下一篇文章:短视频申论范文(短视频坑害人类)
疫情下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作文(疫情下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
【导读】
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大家带来申论热点《疫情下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与世界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同舟共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命运与共,休戚相关,没有谁可以独善其身,应当戮力合作,携手共进,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人类而奋斗。
伟疫情期间互帮互助案例1.日本:给中国的捐赠物上的诗文“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舞鹤市驰援大连的物资上,每个箱子外面都贴了用中文写的一句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2.中国捐赠日本试剂盒,赠言: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此句出自先秦《国风·卫风·木瓜》,作者不详。全诗如下: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中国使馆捐韩国2.5万个口罩,并配诗“道不远人、人无异国” 中国捐赠伊朗物资、专家救援队中国多盛世对点支援多个国家,四川支援意大利,江苏支援巴基斯坦,广东支援伊拉克,上海支援伊朗相关观点名言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范畴之一。“和”的本意是乐器演奏音乐的和谐,后引申出仁爱、和睦、共享等意。指同一事物内部各要素间或不同事物在一定结构内保持相对的平衡状态,形成多样性形态的统一。“和”思想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之中,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和”是中国文化中一以贯之之道,是中国人文精神的生命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在G20杭州峰会上指出:“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也是东方文明的精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也昭示着“和”的价值理念,蕴含着“天人合一”宇宙观、“天下为公”政治观、“和而不同”社会观等重要价值观念,是传统“和”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性发展。《周易》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指出“天人合一”。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整体性思维来考量人与自然关系、整个人类命运走向均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反映。“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描绘出中国人民所追求的政治理想愿景。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我们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昭示出尊重彼此差异,交流互鉴的交往观。
重点领域文化、政治、生态、安全、经济
相关文章:
第1篇 湖南省税务局2021公务员招考(湖南省税务局招考公务员) 作者:admin
本报讯湖南省地税系统2006年招考公务员共计140名,报考职位为A类,各市州报名时间已确定为2月22日至25日(具体岗位见中缝D3)。报考条件为:有国家承认的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本、专科学历年龄在28周岁以下(即1978年1月1日后出生),
第2篇 贵州省公考(2021贵州公务员报名比例) 作者:admin
省直机关及垂管系统职位首日1405人报考.公务员报考“降温”?昨日,是公务员招考报名的第一天。此次全省共招2671人,其中省直机关和垂管系统共招900人。在往年,一天甚至有五六千人报名。据招考办统计,截至昨日下午4时报名结束,省
第3篇 取回权法条(取回权司法解释) 作者:admin
【导语】中公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商法之取回权(二)》,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2.取回权的种类(1)一般取回权与特殊取回权。适用破产法概括性规定的取回权为一般取同权。适用破产法特别规定的取回权为特殊取回权。破产法第38条规定:“人民
第4篇 常德书记员招聘2021(常德法院书记员工资待遇) 作者:admin
为充实全市法院审判辅助人员队伍,加强对审判、执行工作的服务保障,根据工作需要,经研究,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常德市人社部门、辖区9个基层人民法院决定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面向社
第5篇 用科技推动文化破壁(科技推动文化创新) 作者:admin
当韩流、美国大片、日本动漫席卷中国的文化市场时,国人或欢欣、或忧虑。忧虑的原因在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日渐式微:传统节日无人问津,沦为“吃货”节;博物馆门可罗雀,众多非遗文化无人继承……这足以引起反思: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传统文化该何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