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常用成语误用(成语误用类型及例句及修改)
- ·下一篇文章: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 英文)
行测环形相遇追及问题(行测环形相遇问题)
行程问题中有些题目,题干往往会设定是有人绕着公园或者在田径场运动,运动的路线能形成闭环,这类问题我们称之为环形相遇追及问题。
下面中公教育辅导专家就带大家了解一下环形相遇追及问题,并且找到解决它的方法。
一、环形相遇
环形相遇指两人在环形跑道反向而行,一个人顺时针运动,另一个人逆时针运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在跑道某一个点两人相遇。如果两人是同时同地出发,则第一次相遇时,两人走过的路程之和等于跑道的周长,第n次相遇时,两人走过的路程之和等于n倍的跑道周长。记为:
例:甲乙两人在周长为400米的圆形池塘边散步。甲每分钟走9米,乙每分钟走16米。现在两个人从同一点反方向行走,那么出发后多少分钟他们第二次相遇?
A.16 B.32 C.25 D.20
解析:由题意可知,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点反方向行走,第二次相遇时,他们所走过的总路程为圆形池塘周长的两倍,即400×2=800米,所花费的时间t=800÷(9+16)=32分钟,故选择B选项。
二、环形追及
环形追及指两人在环形跑道同向而行,两人都顺时针或者都逆时针运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速度较快的人追上速度较慢的人。如果两人是同时同地出发,则第一次追上时,两人的路程之差等于跑道的周长,第n次追上时,两人的路程之差等于n倍的跑道周长。记为:
例2:一条环形跑道长400m,小张与小王同时从同一点出发,同向而行,小张的速度为6米每秒,小王的速度为4米每秒,当小张第四次追上小王时,小张跑了几圈?
A.4 B.6 C.10 D.12
解析:由题意可知,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点同向行走,当小张第四次追上小王时,小张与小王走过的路程差应该为4倍的跑道周长,即4×400=1600米,根据行程公式,可列出方程6t-4t=1600,解得t=800秒。此时小张走过的路成为6×800=4800米,4800÷400=12圈,故选择D项。
三、强化练习
1.甲、乙两人在一条 400 米的环形跑道上从相距 200 米的位置出发,同向匀速跑步。
当甲第三次追上乙的时候,乙跑了 2000 米。问甲的速度是乙的多少倍?
A.1.2 B.1.5 C.1.6 D.2.0
解析:根据环形跑道周长为 400 米和两人从相距 200 米的位置出发可知,甲第一次追上乙时,比乙多跑了 200 米。之后为环线追及,甲第二次、第三次追上乙,均比乙多跑一圈,即 400 米。相同时间内,乙跑了 2000 米,甲跑了 2000+200+400×2=3000 米,故甲、乙两人的速度比等于路程比,即 3000∶2000=1.5。故本题选 B。
希望各位考生能够把握环形相遇追及的基本规律,顺利突破此类问题。
以上是数量关系,行测数量关系解题技巧的部分备考内容,职业能力测试栏目还为大家提供数量关系、判断推理等相关内容。
移动端访问链接:http://m.zgsydw.com/kaoshitiku/20210125/726378_1.html
相关文章:
第1篇 湖南省税务局2021公务员招考(湖南省税务局招考公务员) 作者:admin
本报讯湖南省地税系统2006年招考公务员共计140名,报考职位为A类,各市州报名时间已确定为2月22日至25日(具体岗位见中缝D3)。报考条件为:有国家承认的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本、专科学历年龄在28周岁以下(即1978年1月1日后出生),
第2篇 贵州省公考(2021贵州公务员报名比例) 作者:admin
省直机关及垂管系统职位首日1405人报考.公务员报考“降温”?昨日,是公务员招考报名的第一天。此次全省共招2671人,其中省直机关和垂管系统共招900人。在往年,一天甚至有五六千人报名。据招考办统计,截至昨日下午4时报名结束,省
第3篇 取回权法条(取回权司法解释) 作者:admin
【导语】中公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商法之取回权(二)》,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2.取回权的种类(1)一般取回权与特殊取回权。适用破产法概括性规定的取回权为一般取同权。适用破产法特别规定的取回权为特殊取回权。破产法第38条规定:“人民
第4篇 常德书记员招聘2021(常德法院书记员工资待遇) 作者:admin
为充实全市法院审判辅助人员队伍,加强对审判、执行工作的服务保障,根据工作需要,经研究,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常德市人社部门、辖区9个基层人民法院决定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面向社
第5篇 用科技推动文化破壁(科技推动文化创新) 作者:admin
当韩流、美国大片、日本动漫席卷中国的文化市场时,国人或欢欣、或忧虑。忧虑的原因在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日渐式微:传统节日无人问津,沦为“吃货”节;博物馆门可罗雀,众多非遗文化无人继承……这足以引起反思: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传统文化该何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