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上海市公务员考试行测题型(上海公务员行测题型分布)
- ·下一篇文章: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2006年国家公务员)
常用谦敬词整理(谦敬辞的使用)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发布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备考之妙用谦敬词,下面是关于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妙用谦敬词这一问题的具体分析,更多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考试答题技巧,请点击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在公务员考试行测的逻辑填空中,谦敬词是必考的一道题目,其实考察的是考生的综合素质,也是一种文化修 养的考察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把握。谦敬词是从古代 传承下来的精粹,虽然现在用的很 少,但是信手拈来几 个谦敬词,大家也都是耳熟能详的。如....。。我们去购物的时候,一般的店面经常会有"欢迎光临、欢迎惠顾"等语,"光临"、"惠顾"就是敬词。下面华图国家公务员考试网给予考生一些解决谦敬辞相关题目的小技巧,让大家在公务员考试备考中活学活用,正确使用,分分必争。
谦词:表示谦虚或谦恭的言词常用于人们日常 交际和书信往 来中,大都只能用于自称。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谦词:鄙人、不才、家父、愚兄、小儿、犬子、贱内、拙荆、寒舍、愚见、薄面、抛砖引玉、狗尾续貂、全力相助、绵薄之力。
敬词:指含恭敬、尊敬口气的用语,也是对 人礼貌的一种用语,可以体现人的文学修养,一般是对人。我们耳熟能详的敬词:足下、阁下、令郎、令嫒、令尊、令阃( kǔn,古代妇女的内室。令阃,对对方妻子的敬称)、贤弟、华府、高见、芳龄、高寿、赐教、蓬荜生辉、鼎力相助、不吝赐教。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需要 我们特别记忆,而且出现的高频谦敬词。
1、斧正/雅正
同:均为敬词,均可表示让别人对自己的问题指出错误。
异:适用的情境不同,如下,
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送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
斧正:学术专家双方之间特定的用词,也就是 高手之间的过招才可用"斧正",一般的情形用这 个词会显得不谦虚,切记切记。如:西门吹雪和叶孤城的对决,即可互称"斧正"。
2、鼎力/全力
同:尽力帮助。
异:鼎力为敬词,感谢别人帮助自己用此。
全力为谦词,自己帮助别人时用此。
如:这次校庆承蒙贵集团慷 慨解囊,热情鼎力相助,取得圆满成 功。他日有托,本人定 当投桃报李,全力相助。
以上就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为考生们整理的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备考妙用谦敬词,希望可以帮助到考生们,预祝在2018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中一举成"公"!
相关文章:
第1篇 古人对酒的雅称是什么(古代对于酒的称呼) 作者:admin
公务员考试行测中的常识判断是考查考生平时知识积累的重要部分,这部分知识范围广泛包罗万象,要求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考生不仅平时要多观察多积累,更要注意总结才能便于记忆。本文给大家带来“古人对酒的30种称呼”,一起来涨知识吧,建议收藏!1、杜康:“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相传酒是夏朝杜康(即少康)发明的,故以酿酒的祖师爷杜康之名作酒的代称。2、般若汤:“曲肱但作吉祥卧,浇舌惟无般若汤
第2篇 疥疮是什么病因中医理论(中医 疥疮) 作者:admin
一、疥疮的概述疥疮是一种由疥虫所引起的慢性接触性传染性皮肤病。其特征为手腕、指缝、下腹等处皮肤发生水疱及隧道,夜晚瘙痒剧烈。二、疥疮的病因多因机体蕴毒,日久生虫,兼受风湿蕴结,虫毒湿热相搏,结聚肌肤所致;或因与病人同卧、相互握手直接传染;或使用过患者用过而未经消毒的衣裤、被席、用具等间接传染。三、疥疮的症状本病多
第3篇 国考法律常识2021(2020年国家新法律) 作者:admin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在即,考生辅导须循序渐进,制定有效的复习备考计划,再结合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教材进行复习时还需定期在新私学智能培训系统进行学习成果的测试,哪里不会补哪里,帮助考生快速提高考试分数。下面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将提供系列法律知识题供考生进行练习
第4篇 王一丁简介(作家王一丁) 作者:admin
当前很多考生的目标是07年国考,我就考生在复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有考生问我,国考和地方性考试的主要区别在哪儿?除了在招考对象上有差别以外,在考试科目和考试时间上也有差别,中央的公务员考试包括笔试(公共科目、专业科目)和面试。公共科目笔试按A、B类职位分别进行。A类职位笔试公共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和《申论》;B类职位笔试公共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
第5篇 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什么(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的途径是) 作者:admin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好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总结了我们党贯彻群众路线的历史经验,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内涵,有力推动了贯彻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充分体现了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历史观、以人为本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