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高中语文散文万能答题模板与格式图片(高中语文散文万能答题模板与格式怎么写)
- ·下一篇文章:郡县治天下安 下一句(郡县制天下)
2006年重庆语文高考作文(2006年重庆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语文试卷2006.3.10
本试卷分两部分,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9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沏(qī)茶荸(bí)荠田塍(chéng)电饭煲(bāo)官府掾(yuàn)吏
B.回眸(móu)谙(ān)熟惭怍(zuò)殡(bīn)仪馆里应(yìng)外合
C.馥(fù)郁忸怩(ní)商埠(bù)鄱(pó)阳湖闷(mèn)声闷气
D.喟(kuì)叹蹩(bié)脚抽搐(chù)露(lù)马脚量(liàng)体裁衣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装帧蒸溜水高粱秆流光溢彩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B.泊位录像片一遛烟突如其来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C.歃血冷飕飕流水账鞭辟入里华而不实,脆而不坚
D.沽取抱佛脚口头禅语无轮次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美国联邦卫生机构官员2004年1月15日说,流感病毒已经到了每个州,死于肺炎和流感的人数直线上升。
②大规模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使其子女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家庭产生变动,由于亲情的长期缺失,留守子女的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
③他并不自己的政策导向:在具备“德”的前提下,把竞选者自身的致富能力和带动他人致富的能力,作为选拔的重要标准。
④今年卫生部和世卫组织对当前中国的艾滋病疫情进行了联合,认定中国的感染人员共约7万人。
A.波及凸显隐晦评定B.扩散突显隐晦评估
C.波及突显隐讳评定D.扩散凸显隐讳评估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看过港台版的《笑傲江湖》,再看央视版的,总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央视版的《笑傲江湖》怎么就丝毫没有“江湖”味呢?
B.江南书苑位于蜀山区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生活设施完善,占尽天时、地利,当仁不让地成为该地区房产板块中的一颗新星。
C.备受广大用户关注的手机单项收费问题正由有关部门进行可行性论证,一项有利于手机使用者的政策即将呼之欲出。
D.不注意对环境的保护,过度开采仅存的林木资源,结果只能是纸浆价格上扬和用纸量增加,势必会造成洛阳纸贵的局面。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剧组挑选女主角十分苛刻: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但又不能太高;脸要白,但又不能太白;要白里透红,但又不能太红。
B.在语法方面,古今也有不少差别。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就是古代特有的句法,后面的“吾与徐公孰美?”才跟现在句法相同。
C.读罢这篇绝妙佳作,掩卷沉思,忽发奇想,如果现在我们的某个部门或机关,也来个悬赏纳谏,那该是门庭若市,批评、建议,雪片飞来。
D.另据有关医疗机构调查,哮喘病、肺炎、心脏病等疾病的发病率,都与浮游微粒的增减有关(节选自《百科知识》2004.4)。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文,完成6--9题。
我国古代的咏花词的类型,虽然达到了逼真、传神的艺术境界,但多侧重于表现自然。更多的咏花词佳作侧重于表现感情。由感官向心灵开拓,审美对象便由形象转向意象,由目接之景转为神遇之景,诗境便由“物境”转为“意境”。在创作上,追求表现审美主体心灵感受的“韵味”,通过超视听的心灵(或称“第六感官”)来把握对象。如陆龟蒙《白莲》云“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醉时”,就体现了一种特有的韵味,诗人借此表达芳洁自赏而又寂寞凄清的心境,这首诗打动人的魅力在于此。钟嵘《诗品》中说:“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诗人的艺术追求也在于此。其目的并非“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白莲欲坠的形象究竟是怎样的无关紧要,这里仅以此富有韵味的意象传出一种心境罢了。又如姜夔《暗香》写寒梅云:“竹外疏花,冷香入瑶席。”又云:“千树压,西湖寒碧。”皆是幽冷心境的意象表现,有“得意忘象”之趣。如从形貌之似的角度去落实,往往是不可捉摸的,那样去鉴赏便要失去韵味,难免买椟还珠之讥。如司空图所云:“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乎已违。”故我们读这类诗词,更不可仅仅注意花卉形象的描摹,诗人已不是着眼于“目击可图”之境,而意在“境外生境”。“境外生境”者,于“物境”之外生出“意境”也。我们应力求通过品赏韵味进而领会意境,方不负古人。故司马光云:“古人为诗,贵在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知。”(《诗人玉屑》卷六引)
由物境引起内心触动,而将与它相似的内在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上,将自身情感托之于外物,这就构成了咏花词的另一境界——“情境”。这已是“移情作用”的表现,已经不完全是从审美感受的角度出发,而是内在心灵情绪的一种外化,托之于花卉形象表现出来。在创作上常常采用比兴寄托的表达手段,“兴者托事于物”,以情附物,言在此而意在彼。如陈子昂《感遇》诗咏兰,以“岁华尽摇落,劳意竟何成”寄寓时不我待、美人迟暮之叹;宋徽宗《燕山亭》咏杏花,以“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寄予国破家亡、失身为虏之痛。工于寄托者,皆善于闪烁其词,隐藏其旨,令读者于言外有所感触。寄意的深隐,以造成情味的隽永。含蓄深沉,故耐人寻味。
6.“诗人的艺术追求也在于此”的“此”指的是
A.是诗人在作品的描写中所努力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
B.是诗人表达芳洁自赏而又寂寞凄清心境时寄托的对象。
C.是诗人使读者的感情与作品抒写的感情产生的共鸣。
D.是诗人能让读者观其作品时所受到感动的艺术技巧。
7.对第一段中引用姜夔的诗、司空图和司马光的话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咏花诗词的佳作传达给读者的往往是言外之意,即“得意忘象”之趣。
B.古代咏花诗词的佳作一般注意了从描摹客观自然而逐步转向表现主观感情。
C.鉴赏古代咏花诗词应注意欣赏和体会诗人在作品中表现的一种特有的韵味。
D.鉴赏古代咏花诗词应该注意领会诗人所创设的一种艺术意境以及言外之意。
8.对第二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咏花诗词的另一境界──情境”指作者内在心灵情绪的一种外化,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B.一些追求诗品意境的诗人往往善于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寄托在对外物描绘的形象之中。
C.引用陈子昂、宋徽宗的咏花诗是为了举例说明古代咏花诗词大多只是表现诗人的主观感情。
D.咏花诗词常以景物作为思想感情的象征或寄托,这是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9.根据全文内容作出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源远流长,是历代文人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B.任何一种文学样式的作品,作者都应追求逼真、神似的艺术表达效果,方能打动读者。
C.作家尤其是诗人应该努力追求诗品的韵味,达到意境美,以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
D.鉴赏古诗要感受作者托于物外的景物描写,还要体味诗人隐藏其间的深沉的寄意。
[1][2][3][4]下一页
相关文章:
第1篇 2020攀枝花中考政治(2019攀枝花中考政治试卷) 作者:admin
12.下图中,P是价格,Q是数量,D是需求曲线。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鼓励社会资本办学对区域内办学资源的影响符合图(I)②成昆线扩能升级对攀枝花市航空客运的影响符合图(I)③玉米等饲料价格下
第2篇 高考英语完型填空怎么提高(高三英语完形填空怎么提高) 作者:admin
2016年高考正在紧张的备考阶段,高考英语的学习依然至关重要,不仅靠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同时也需要学习的方法和做题的技巧,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攻克高考英语的学习,高考网为大家整理了高考英语复习资料和解题技巧,以下是《2016高考英语一轮复习:提高完型填空的实战经验》,
第3篇 高考提升语文(提高高考语文成绩的方法) 作者:admin
高考冲刺:大幅提高高考语文成绩高考越来越近了,很多学生宁愿把时间用在数学和英语上,也不愿“浪费”在语文上。在最后100多天的时间里,要使自己的语文水平语文素养有一个大的提高,我看是不现实的,但要使自己的考试成绩提高一个层次,却完全是有可能的。回顾展望:对历年高考试卷作一回顾和梳理首先是“回顾展望”。我们必须对高考5年、10年,甚至15年、20年的试卷作一个回顾和梳理。鉴往知来,看一看这些年高考到
第4篇 高考前失眠怎么办(高考前一段时间失眠) 作者:admin
离高考还有最后四天,考生和家长的神经绷得越来越紧。有的考生看书看不进去,不看又担心考不好;一些家长更是无所适从干着急。临考前到底应该注意啥?最后五天应该怎样科学度过?就这些话题,6月1日,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采访了同泽高级中学
第5篇 高考语文如何备考好(高考语文如何备考作文) 作者:admin
作者:李丽平亲爱的高三同学们:时间如白驹过隙,来不及迟疑你们就已踏上高三的旅程。回首过去的日子,走过的高一、高二是那么的轻松快乐。而刚步入的高三路却无异于没有硝烟的战场,困难与压力瞬间倍增。高三将是你们人生中最重要,最浪费不起的时光。因为一旦虚掷,就会失去一个改变人生的难得机会。人们常说,生命的奇迹,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同学们,高三便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