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高中政治主观题答题方法与技巧(高中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
- ·下一篇文章:语文修辞手法互文是什么意思(互文修辞讲解)
时代性是什么意思(时代性 原则性 战斗性)
时代性 基础性 能力性 主题性 人文性
——2005年三套文综全国卷历史选择题的特点与启示
林桂平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市第二中学,239000)
今年由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命制的文科综合试卷共三套(以下分别简称“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和“全国卷ⅲ”)。笔者拟对这三套全国卷的历史选择题的特点略作分析,并谈谈对今后高考备考复习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一些新问题。
2005年三套文综全国卷历史选择题的基本特点
一、时代性:隐性介入时政热点。
近年来文综卷历史选择题从来不回避对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具有长久价值的热点问题的考查,通过题目内涵领悟来反映社会重大事件或热点问题,体现了高考命题的时代性原则,今年也不例外。例如全国卷ⅰ第21~24题考查近现代中美关系,隐性考查中美关系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全国卷ⅱ第19~23题考查图书报刊对推动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的作用,隐性考查“现代化”这一长久社会热点问题等。高考文综卷历史选择题隐性考查时政热点的命制思路近年内不会有大的变化。
二、基础性:侧重考查基础知识。
与前几年高考文综卷的历史选择题相比,2005年三套文综全国卷的历史选择题依旧保持着侧重考查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命制思路。据统计,今年全国卷ⅰ、ⅱ和ⅲ的历史选择题中,属于考查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试题分别有6道、8道和8道之多,占到了总数的50%以上。例如“全国卷ⅰ”第17题考查曹操的诗歌的总体风格、第21题和22题分别考查《望厦条约》和《开罗宣言》的内容;“全国卷ⅱ”第19题考查顾炎武的代表作,第21题考查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发表的刊物;“全国卷ⅲ”第12~15题分别考查陶弘景、朱熹、洪秀全、康有为的思想等。这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考查基础知识是高考永恒不变的主题。
三、能力性:“能力立意”没有变。
今年文综全国卷的历史选择题的考核目标依旧体现“能力立意”的基本原则。从三套文综全国卷的统计来看,考查再认再现能力的试题在全国卷ⅰ、ⅱ、ⅲ中各为5道;考查辨别比较能力的分别为2道、7道和5道。另外,在全国卷ⅰ中出现了一道图片信息解读类选择题,全国卷ⅰ和ⅲ中分别出现了两道最佳型选择题。从总体上来看,它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与往年相比,今年对学生图片信息解读、辨别比较层次的能力要求不是很高,突出表现在:一是图片信息解读类型的选择题少,只有一道,前几年明显要多。二是再认再现类的题目的比例比较高。例如第15题考查葛洲坝水利枢纽过程建成的时期,只要对教材知识进行再现后,我们就不难回答出是在改革开放时期。类似这样的选择题在今年的三套文综全国卷中为数不少。
四、主题性:命制方式坚持“主题组合式”。
与往年相比,2005年文综全国卷历史选择题的命制方式继续坚持 “主题组合式”。这种试题紧密围绕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以历史学科某一主题为中心,将相关或者相近的知识点在新情境下重新整合,要求学生纵横联系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最后分析和解决问题。2005年文综全国卷三套试题分别各考查了三个主题,再由每一个主题衍生出3至5道选择题。例如“全国卷ⅰ”第13~16题考查历代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管辖,由此主题衍生出四道试题;“全国卷ⅱ”第16~18题考查中外宪法,由此主题衍生出三道试题;“全国卷ⅱ”第19~23题考查图书报刊对推动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的作用,由此主题衍生出五道试题。这种设问方式更能够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整体把握能力。可以预测:近年内这一命制方式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五、人文性:命题凸现人文关怀。
2005年三套文综全国卷历史选择题十分注重考查学生的人文知识和文化艺术素养,充分显示出高考的人文关怀,更体现出中华民族深厚的人文底蕴,突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人文性。今年与往年不同的是,三套文综全国卷历史选择题中,与文化有关的就达14道之多,可谓前所未有。例如“全国卷ⅰ”第17~20题的主题是“文学作品的风格、形式、和内容往往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四道题都涉及文化史内容;“全国卷ⅱ”第19题考查顾炎武的代表作; “全国卷ⅲ”的第12~20题的主题都与思想文化教育有关。由此可见,高考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复习尤其是一定时代的文化与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就显得十分重要。
鉴于2005年高考三套文综全国卷历史选择题的上述命制特征,笔者拟对今后高考复习必须注意的问题提几点建议。
其一,如何科学解读《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是高考的指导性文件,对备考期间的教学行为起着指导和规范作用,因而对《考试大纲》的解读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备考复习过程中,通过将知识和能力并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以不变应万变”是广大师生备考复习的根本目标。这就给备战高考的师生带来了一个十分头疼的现实问题:如何解读《考试大纲》,如何复习才能实现“以不变应万变”?
从总体上来看,2005年《考试大纲》历史部分与往年相比,遵循了“能力要求有变,考点细微调整”的原则。与往年的记忆、理解和应用三个能力层次的要求相比,2005年《考试大纲》明确提出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方面”三个层次的考核目标。具体表现在考试过程中,就是审题、发现和分析有效信息、联系背景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进行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等,最后说明问题和表达结论。以往的记忆、理解、应用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主要建立于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理论,它的目的在于测量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这一目标分类理论主要为教学的测量与评价服务,不完全适合于大规模的选拔性考试。此次考核目标的调整预示着高考命题将会坚定不移地沿着“能力立意”的改革方向继续前进,同时也给我们的复习备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更灵活的能力要求。要达到上述要求,必须采用科学的复习方法。实践证明,不管采用何种复习方法,例如将单元复习、专题复习和热点问题复习先后进行的“三轮复习法”、将单元复习和专题复习合并然后进行热点问题复习的“二轮复习法”等,都必须先根据《考试大纲》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点进行全面掌握,做到“(知识)点透(彻)”,专题复习要对各科知识点进行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达到“线(索)清(晰)”。只有打好扎实的基本功,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其二,如何正确对待热点问题?
如前所述,近年来高考文综卷历史选择题从来没有回避对时事热点问题的考查。于是在高考之前,社会上对热点问题的炒作可谓沸沸扬扬甚至到了疯狂的程度。有的刊物甚至把近年来国际国内生活中发生的大事都作为社会热点,能列出一两百个来。到头来只能落得鸡飞蛋打的可悲下场。笔者认为对待热点问题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要科学选择;二要综合思考。所谓科学选择要注意科学取舍,并不是一年来发生的国内外大事都是热点。一般而言,每年“两会”上反映的社会热点、历史上深远影响的在高考当年是周年事件的需要注意;一些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引起普遍关注的问题,诸如人口、资源、环境、科技革命问题、中国与东盟合作等长久价值的社会热点问题更需要重视。所谓综合思考就是将热点问题与政史地三科资源有机整合,寻找结合点、交叉点和渗透点,逐步形成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能力,这是高三最后阶段进行热点问题复习、实现学科间资源有机整合的关键。例如环境问题,历史学科可以联系中国古代史上关中地区兴衰、南方经济开发与环境问题的关系,西方工业革命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20世纪90年代后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等;地理学科可以联系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政治学科可以联系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笔者建议老师们在闲暇多关注一些时事新闻类节目、报刊杂志、网站等,例如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新闻联播”等新闻时事栏目;《半月谈》、《嘹望》、《求是》等时事类杂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纸、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网站中有关新闻时事类(至少要关注其中的一两个)的报道,及时了解和捕捉社会热点问题的信息,还要特别注重学科联系。综合思考社会热点问题还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宜浅不宜深,近年来高考对热点问题的考查渗透到政史地三个学科,最终还是考查学科基础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二要找准“切入点”。即把握政治、历史和地理三科的共同的热点、信息点,及时地、准确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意识。因此笔者建议,在临高考前两三周,政史地三科教师有必要坐下来共同研究近年的热点、焦点问题,每个班开一周左右的跨学科综合课,针对同一类主题,由三科教师分别主讲,协同攻关。
其三,如何科学实现“回归基础”?
掌握好基础知识是实现科学备考的前提。基础知识是思考、理解问题的重要工具,也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因此,加强基础知识复习,培养基本学科能力,使学生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必要。在高考备考的最后阶段,广大师生必须进一步研读《考试大纲》,将基础知识系统化和概括化,真正做到“回归基础”。从系统化的角度来说,包括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等,例如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从地主阶级坚持“中体西用”到资产阶级寻求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再到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文化,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从概括化的角度来说,包括具有重要特征的历史史实、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点经济文化建设成就;具有“标志”意义的重大史实;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等,都要特别重视。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对于历史学科尤为重要,要把它们组织成一个有机整体,避免由于知识点太多、太散而影响整体把握。将基础知识系统化、概括化,这是实现科学备考的基本前提。
其四,如何认识研究性学习与高考文科综合的关系。
眼下,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与高考文科综合之间水火不容。而实际上并非如此。《考试大纲》中明确指出,高考文综测试是为了考查学生的学科内综合与跨学科综合的学习能力。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的定义,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可见,研究性学习是为了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在认识上破除对研究性学习的种种偏见。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自2000年开始进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以来,无论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无论考查学科内综合,还是跨学科间综合,命题思路都已经明显渗透进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为此,我们可以围绕近年高考中考查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例如西部大开发、“三农”、科技革命、工业化等,包括今年比较热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问题等,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研究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历史图片信息解读、比较辨析、归纳概括、综合评价等学科能力,从而使研究性学习直接为挑战高考服务。
相关文章:
第1篇 2020攀枝花中考政治(2019攀枝花中考政治试卷) 作者:admin
12.下图中,P是价格,Q是数量,D是需求曲线。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鼓励社会资本办学对区域内办学资源的影响符合图(I)②成昆线扩能升级对攀枝花市航空客运的影响符合图(I)③玉米等饲料价格下
第2篇 高考英语完型填空怎么提高(高三英语完形填空怎么提高) 作者:admin
2016年高考正在紧张的备考阶段,高考英语的学习依然至关重要,不仅靠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同时也需要学习的方法和做题的技巧,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攻克高考英语的学习,高考网为大家整理了高考英语复习资料和解题技巧,以下是《2016高考英语一轮复习:提高完型填空的实战经验》,
第3篇 高考提升语文(提高高考语文成绩的方法) 作者:admin
高考冲刺:大幅提高高考语文成绩高考越来越近了,很多学生宁愿把时间用在数学和英语上,也不愿“浪费”在语文上。在最后100多天的时间里,要使自己的语文水平语文素养有一个大的提高,我看是不现实的,但要使自己的考试成绩提高一个层次,却完全是有可能的。回顾展望:对历年高考试卷作一回顾和梳理首先是“回顾展望”。我们必须对高考5年、10年,甚至15年、20年的试卷作一个回顾和梳理。鉴往知来,看一看这些年高考到
第4篇 高考前失眠怎么办(高考前一段时间失眠) 作者:admin
离高考还有最后四天,考生和家长的神经绷得越来越紧。有的考生看书看不进去,不看又担心考不好;一些家长更是无所适从干着急。临考前到底应该注意啥?最后五天应该怎样科学度过?就这些话题,6月1日,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采访了同泽高级中学
第5篇 高考语文如何备考好(高考语文如何备考作文) 作者:admin
作者:李丽平亲爱的高三同学们:时间如白驹过隙,来不及迟疑你们就已踏上高三的旅程。回首过去的日子,走过的高一、高二是那么的轻松快乐。而刚步入的高三路却无异于没有硝烟的战场,困难与压力瞬间倍增。高三将是你们人生中最重要,最浪费不起的时光。因为一旦虚掷,就会失去一个改变人生的难得机会。人们常说,生命的奇迹,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同学们,高三便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