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手机版| 职校网| 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一级消防工程师|经济师|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导航
  • 各地招聘直达:
  • 当前位置:首页 > 学历教育 > 成人高考

    高考创新题型(新高考改革创新)

    作者:admin  来源:www.zxedu.cn  发布时间:2025-08-26 10:33:46

    试题创新:高考内容改革的关键

    ——评2004年上海高考历史试题

    纵观近几年的上海高考历史试题(包括综合考试中的历史试题),总体感觉是: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具体说来,又凸显四大特点:

    特点一:兼顾基础 能力性强

    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是高考永恒的主题。上海高考试题也不例外。多年来,上海高考历史试题,绝大多数题目都是基于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如2003年27道选择题中,至少有25道是与基础知识有关。2004年27道选择题中。绝大多数也都是基于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这一命题思想与全国卷、北京卷、天津卷等基本一致,对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上海历史试题除了重视基础知识外,更多的则是指向学生对基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查。“学以致用”是一切学习的最终目的。“史学活用”是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几年来。上海历史试题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目的。尤其是2004年,命题者充分运用课外文献、诗词、照片、漫画、地图、数据、表格等多种材料,较全面地考查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积极、理性、健康的思维品质,充分体现了“以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例如选择题第3题对名家名言判断、第4题关于董仲舒言论的思想内涵、第8题对历史概念的转换、第13题关于帝国主义本质的理解、第16题关于社会发展主流方向问题、第20题关于台湾问题、第27题看图判断选择等,简释题中的第28题关于传统文化问题.第31题徐家汇的变迁问题、第34题苛政与仁政问题、第36题东西方文明交融问题,等等。这些题目的设计来源于基础知识,落脚却在能力考查,真正体现了“学以致用”、“史学活用”的思想。

    特点二:着眼课改 导向性强

    目前,上海市的二期课程改革。正在深入进行。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的高考改革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充分体现了课改精神。

    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上海高考历史试题尽管非常重视历史基础知识,但绝非繁难偏旧的内容。试题精选了对学生终身受益的知识进行考查,例如2003年“最重要的十项成果题”、“改革在中外近现代史上的作用”题、2004年“李鸿章看待甲午战争失败原因”题、“观察漫画选择主题”题、“上海徐家汇的变迁”题、“经济全球化”题、“清末民初对联评价”题等,都有效地考查了学生运用辨证的观点分析和认识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矛盾与关系的能力,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教育特点。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极力倡导的学习方式。长期以来,由于受教材、教学、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高考试题大多注重求同思维,标准一致。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上海卷作厂不少探索,如2001年老山汉墓题,2002年秦砖汉瓦题、世博会题,2003年唐三彩题、近代化题,2004年徐家汇变迁题、清末民初对联评价题等,尤其是对联评价题,通过小论文的形式较全面考查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方面的情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上海综合考试中的第十三大题:

    文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工具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要标志。从打制的石器到牛拉的铁犁,从简朴的蒸汽纺机到现代的数控机床,工具的创制和应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49.请分析下表图文提供的信息,按要求完成此表。试题略

    50.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人类的文明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反之,不同的类型又是根据相应的标准来划分的。试题略

    51.就“人类文明发展”这一主题,请你从不同角度提出两个研究性课题,并简要写出选题的依据。

    [ 例 ]课题:工具演变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依据:工具的创制和应用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课题一:

    依据:

    课题二:

    依据:

    此题体现了命题者高超的命题技巧和深邃的课改精神。题目图文并茂,信息量大,既着眼于人类文明演进的历程,又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又凸显了课改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精神,完全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课程改革精神,不仅对中学历史教学有着很好的引领作用,而且对高考改革的导向性也十分明显。

    特点三:贴近现实人文性强

    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教育。历史学习的目的与功能之一,就是汲取历史现象中有利于自身和社会发展的知识与能力,辨别各种文化内涵和不同的社会价值观,以丰富自己的情感,并通过对这种人性与情感的感悟建立起对社会、对现实的理性反思。上海高考题一向重视这种理性的反思。近年来,年年都有联系当年重大社会热点与历史纪念活动的考题,这些考题贴近现实,不避热点,人文性强。如2001年的“中共成立”题、2002年“世博会”题、2003年的“古代科技”题等。2004年这种贴近现实、关注社会、重视人文的热点试题更是达13题之多(含综合考试试卷)。如第28题,中美赠送礼物,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问题.也体现了现实与历史交融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又如第30题,以《春愁》诗词为材料,以“阿里山云海”的图片为衬景。以2004年热点问题“台湾问题”为主线,对学生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爱国情感教育。该题很好地促进了学生身在斗室,心系天下,学习历史,关注现实。关心祖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再如第31题,选用了学生身边非常熟悉的乡土素材作为切入点,将历史知识与乡土情结巧妙地结合起来,既贴近现实,又贴近学生。这与2004年全国卷中“东北地区”题、“珠江流域文明”题、“北京地区人权报告”题有异曲同工之妙,朴实自然,入文性强。

    上海高考历史试题的人文性还体现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上,试题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难易适当,表述亲切。每题的题干中涉及到的重要信息与要求均用黑体字表述,给学生以醒目的提示,使其能迅速排除无效信息的干扰,充满了人文的关怀。

    特点四:设计新颖开放性强

    构思精巧,设计新颖,打破传统模式,突出开放性是上海高考历史试题的一贯特点。这一特点在2004年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就其设计来讲,就有文物信息题、多元理解题、诗歌阐释题、图片判断题、数据表格处理题和故事情节分析题等六种形式之多,而且材料丰富、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寓意深刻。例如第36题:

    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内悬挂着一幅清末民初一位诗人写的对联:

    “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对联赞叹了人类文明的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承与交融,哲学家、社会学家、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内悬挂着一幅清末民初一位诗人写的对联:“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对联赞叹了人类文明的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承与交融,哲学家、社会学家、作何评论?请自拟一个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选题2分,观点12分,史实12分,文字4分)注意:

    1.观点明确。论述集中,不要泛泛而谈。

    2.联系中外史实,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

    3.文字通顺、条理清晰,结构合乎逻辑。

    本题设计看似简单,题目只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提供悬挂在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内的对联的信息和给出的主题“人类文明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承与交融”写一篇小论文。但立意深刻,主旨是引导学生从人类文明的角度来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考查学生对人类文明演进的道路、方式和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经验、教训的认识。既有历史问题现实的思考,也有现实问题历史的思考,还有古今中外问题综合对比的思考,还要求学生在行文中要有“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科素养。虽然答案是开放多元的,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但学生却是乐于接受的。

    上海历史试题的设计,除了呈现形式的新颖外,还表现在其试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上。这种开放性既有答案设置的开放性,也有思维方式的开放性。仅2004年在答案设计上具有开放性的试题就有第34题、第35题、第36题和综合试卷中的第十三大题共四道大题,其分值达66分之多,这与上海课程改革高度相关,是课改精神和命题技巧的双重体现。其思维方式具有开放性的试题亦不在少数,例如第24题:

    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日:“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

    引自陈旭麓《近代中国新陈代谢》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 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b 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  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

    d  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

    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中,对李鸿章的定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卖国贼之一,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沉沦的罪魁祸首。但试题设计却一改常式,以李鸿章的“怒日”来为自己辩解,要求考生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理解材料,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学会“论从史出”,最终明白:造成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政治腐朽,经济衰败,而不仅仅是李鸿章个人原因所致。清政府的腐败、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其责任也不是李鸿章一个人所能承担的。此题较好地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辨证分析问题,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这种开放性的设计对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非常有益的。

      ●权威点评 2004上海高考历史卷:老教材新视角●

    2004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在“老教材、新视角”方面作了适当的探索。特点是:

    1.坚持主干(基础)知识的学以致用,考查学生观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品质是今年试题最大的特点。试题充分运用了课外文献、诗词、照片、漫画、地图、表格等各种材料。

    2.所选内容的立场和观点突出“人类求生存、求发展”、“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类文明史教育的特点。

    3.在整卷难度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努力使试题的难易形成坡度,并适当依次降低了选择题、简释题、问答题的记忆难度。

    4.注重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引导学生不仅以历史的眼光观察生活中发生的“小事”,更注重观察影响世界发展趋势的“大事”,从而培养学生传承中国史学“经世致用”传统的能力,树立“理论为现实服务”的观念。

    (上海教育考试院)

      相关文章:


      第1篇    2020攀枝花中考政治(2019攀枝花中考政治试卷)    作者:admin

       12.下图中,P是价格,Q是数量,D是需求曲线。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鼓励社会资本办学对区域内办学资源的影响符合图(I)②成昆线扩能升级对攀枝花市航空客运的影响符合图(I)③玉米等饲料价格下


      第2篇    高考英语完型填空怎么提高(高三英语完形填空怎么提高)    作者:admin

       2016年高考正在紧张的备考阶段,高考英语的学习依然至关重要,不仅靠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同时也需要学习的方法和做题的技巧,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攻克高考英语的学习,高考网为大家整理了高考英语复习资料和解题技巧,以下是《2016高考英语一轮复习:提高完型填空的实战经验》,


      第3篇    高考提升语文(提高高考语文成绩的方法)    作者:admin

       高考冲刺:大幅提高高考语文成绩高考越来越近了,很多学生宁愿把时间用在数学和英语上,也不愿“浪费”在语文上。在最后100多天的时间里,要使自己的语文水平语文素养有一个大的提高,我看是不现实的,但要使自己的考试成绩提高一个层次,却完全是有可能的。回顾展望:对历年高考试卷作一回顾和梳理首先是“回顾展望”。我们必须对高考5年、10年,甚至15年、20年的试卷作一个回顾和梳理。鉴往知来,看一看这些年高考到


      第4篇    高考前失眠怎么办(高考前一段时间失眠)    作者:admin

       离高考还有最后四天,考生和家长的神经绷得越来越紧。有的考生看书看不进去,不看又担心考不好;一些家长更是无所适从干着急。临考前到底应该注意啥?最后五天应该怎样科学度过?就这些话题,6月1日,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采访了同泽高级中学


      第5篇    高考语文如何备考好(高考语文如何备考作文)    作者:admin

       作者:李丽平亲爱的高三同学们:时间如白驹过隙,来不及迟疑你们就已踏上高三的旅程。回首过去的日子,走过的高一、高二是那么的轻松快乐。而刚步入的高三路却无异于没有硝烟的战场,困难与压力瞬间倍增。高三将是你们人生中最重要,最浪费不起的时光。因为一旦虚掷,就会失去一个改变人生的难得机会。人们常说,生命的奇迹,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同学们,高三便是你

    免责:本网站所收集的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更多]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条)
     职校网
     职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