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高考阅卷流程大揭秘(高考 阅卷)
- ·下一篇文章:高中数学对称问题分类探析题(高中数学对称问题分类探析答案)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制度史框架)
(二)、内涵结构概览
1、政治制度
⑴、最高首领传位制度----
①、禅让制:盛行于尧舜禹时期,终没于夏启王位世袭时代,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制度。
②、王位世袭制:夏启时代确立,后沿袭近四千年之久,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的标志,是社会生产力与私有制发展及阶级对立的结果,特点在于最高首领的传承由民主选举走向世袭,“家天下”战胜“公天下”,成为我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一个重要的政治特征和政治制度,但它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当时进步的历史现象。
⑵、中央地方行政制度----
①、三公九卿制:始于秦发展于汉的中央行政制度。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其特点是确立皇权至高无上地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与分掌国家朝廷各项行政事务 “九卿”职权分开,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步的标志,对以后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三省六部制:隋文帝综合汉魏官制所创立于唐朝完善的中央行政制度。特点在于分散丞相及中央机构权力,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表明我国古代封建国家官僚制度趋于成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的表现,保障了封建统治秩序。
③、三司六部制:明太祖实行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特点在于废除丞相而分权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承宣布政、提刑按察与都指挥三司,三司分管地方行政、司法和军政而相互牵制,表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④、分封制与封国制:分封制是始于西周瓦解于春秋而在战国被郡县制所取代、与当时较低经济水平及不平衡政治状况相适应的地方行政制度,其特点在于A分封目的是巩固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政权,B分封对象主要有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C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承担周天子所规定义务,D诸侯按爵位高低具有严格等级和享有不同特权,E是支撑奴隶社会的政治支柱,而封藩建卫,利于巩固初期统治和拓展疆场版图,但尾大不掉而致诸侯群起,成为春秋战国社会动荡的历史原因。封国制是汉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其特点在于实行分封与郡县双轨并行制,分王国和侯国两级,侯国相当于县,直属朝廷,是王国问题的直接成因,是中国历史上分封制同郡县制的一次争锋。
⑤、郡县制:产生于战国推行于秦朝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而在分封制瓦解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地方行政制度。战国最初设立县制,商鞅变法“废分封、行郡县”,秦朝推行郡县制。特点在于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郡县制利于地方管理和民族团结,对后世影响极大。
⑥、行省制: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京师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行政机构。特点在于行省长官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担任,目的是有效管辖空前辽阔的疆域,成为明清以后地方行政区划的典范。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对后世影响深远。
⑦、编户制:西汉赋役制度,也是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⑧、保甲制:北宋中期兵民一体的军事制度,也是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⑨、八旗制:建州女真军政合一的军事制度,也是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⑩、土司制与流官制:明清管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明朝最初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明永乐年间平定西南两个宣慰司叛乱后在少数地区改由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统治。清康熙平息三藩之乱后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雍正年间广泛实行流官制。土司制发展到流官制,有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变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状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⑶、封建荐才选官制度----
①、察举制:汉朝建立和发展的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征召等内容,开始注重才能品德,后期偏于门第族望。它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是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需要的产物。
②、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实行的按门第家世选拔与录用官吏的制度。曹丕创建,分人才为九等,由中央有名望的官员负责中正考评,先初家世才能并重,西晋看重门第家世。它是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产物,后转化成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而维护其政治特权的工具,是汉魏门阀产生与两晋士族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的历史根源。
③、科举制:隋朝开创唐时完善直到晚清以才学为准选拔官员的制度。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而采用分科考试办法选拔官吏,到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贞观时增加进士和明经两科;唐武周时大量增加科考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并实行“自荐求官”制;唐开元时确立高官主持考试定制,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并设集贤书院,科举制度得到继承与完善。北宋明确殿试定制,严格科考程序,减少考试科目,实行糊名方法,增加录取名额;王安石变法中废除明经诸科,重视经义、时务、律令和断案,整顿太学,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科举制走向反面。科举制是门阀衰落和庶族兴起的产物,是封建荐才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它有利于人才辈出和政局稳定,是加强专制统治的重要工具;但后来阻遏思想解放与经世致用,负面影响极大。
⑷、古代国家监察制度----
①、御史大夫制:我国封建国家监察制度的初萌。秦朝所设“三公”之一,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②、刺史制:两汉时代较为盛行的封建国家监察制度。汉武帝后期,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作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时期,逐步增加刺史的地方行政权和军权,监察区域州逐渐变成具有郡以上一级地方政权性质的地方行政区域,从而使得东汉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二级制转变成州郡县三级制,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东汉未年,刺史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发展。
③、通判制:北宋加强地方控制的封建国家监察制度。设于各州,负责监督知府,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州公文须由知府和通判联合署名方能生效,两者互相牵制的效能突出。
④、按察制与厂卫制:明朝实行的封建国家监察制度。明太祖始设提刑按察使司负责地方监察和司法;授权锦衣卫掌管辑捕和刑狱之事,监视与侦察官民不法行为,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政府司法部门管辖。明统治者又先后设立东厂西厂特务机构,由宦官统领,皇帝直接控制,是后来阉党之乱的根源。
⑸、若干军事组织制度----
①、府兵制:源于西魏终于唐朝的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与社会组织制度。西魏初创时基本上采取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一人当兵全家编入军籍,称为军户,不属州县管理。隋文帝时军人户籍编入州县,不再实行军民异籍,“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府兵制开始与均田制结合。唐初调整与健全府兵制,增加军府数量,安排大量军府驻守关中,“兵散于府、将归于朝”,将帅与兵士分离,府兵服役期间免征租庸调,出征时自备武器粮食。唐武则天时府兵制开始动摇。唐玄宗开元年间府兵制走向崩溃。府兵制是魏晋隋唐的基本兵制,基础是均田制,其实施有利于农业生产,有利于户口和赋税管理,有利于扩大兵源,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也有益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融合,但后来加重农民负担,恶化了政府与人民的矛盾。
②、募兵制:唐玄宗时实行的兵将隶属的军事制度。特点在于士兵以从戎为职业,衣食由国家供给,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存有隶属关系。募兵制是唐中后期的重要兵制,前提是均田制的破坏和府兵制的崩溃,实施初期有助于增强军事力量,有助于减轻农民兵役负担,有助于发展生产,但后期导致将帅拥兵自重以及军阀力量的形成。
③、节度使制:唐后期募兵制恶化发展的军事制度与军事现象。唐玄宗开元年间为加强边防始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天宝之乱后广泛增设藩镇。其特点在于节度使政治上有自主权,经济上有财权,军事上有强悍武装以及将士可世代相承同节度使建立义父子关系。节度使制是藩镇割据的基础,藩镇割据是地方豪强势力膨胀的产物,是地方与中央矛盾难以调和的必然结果,是唐后期统治崩坏的历史根源,为后代封建王朝提供了统治宝鉴。
④、保甲制与将兵制: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实行的军事制度与社会组织制度。保甲制实行兵民一体,保丁农闲练兵,战时入战,利于控制人民和减少军费开支。将兵制在于训练禁军,利于操练军队和充实边防力量。它的实行有助于增强北宋的军事实力和抵御辽夏的军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⑤、猛安谋克制:金太祖阿骨打实行的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与社会组织制度。猛安谋克原是女真族氏族部落组织,阿骨打建金后为加强统治力量而大力推广。它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各户壮丁平时生产,战时出征。它的实行有利于推动女真族的封建化和金社会的发展。
⑥、都督制:明太祖推行的军事制度。特点在于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都督府有统兵但无调兵之权,兵部有调兵但无统兵之权;遇有战事,兵部奉旨调兵,由皇帝临时任命将领和总兵而统率军队作战。都督制的实行强化了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⑦、八旗制: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与社会组织制度。是一种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古代社会地方组织制度。明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按照黄白红蓝和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旗号实行女真人军事编组,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平时耕猎,战时出征;八旗将领平时管理民政,战时充当将领。清朝建立后八旗兵大多集中在京城内外,其余驻防各省以监视人民。17世纪中叶后八旗兵逐渐腐化。清亡后八旗制瓦解。其特点在于军政合一与兵民一体;具有行政管理、军事征伐和组织生产三项功能;八旗首领都是满洲皇族与亲贵。八旗制的实行有助于统一涣散的女真各部落,推动满族的形成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保证入主中原、维护清庭统治、平定叛乱以及镇压人民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⑧、议政王会议制与军机大臣制:清朝重要的行政制度与军事制度。清初保留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决定军国大事,其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削弱。雍正帝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跪受皇帝笔录后负责传达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至此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帝时撤消议政王大臣会议。从沿用议政王大臣会议到设置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⑹、门阀吏治等级制度----
①、士族制:形成于汉魏巩固于西晋鼎盛于东晋衰落于南朝瓦解于隋朝崩溃于唐朝的门阀等级制度。特点在于以谱牒门第为标准,以豪强家族、九品中正制度以及封建庄园经济为基础;高门大姓与寒第下层壁垒森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望族”;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享有特权,其社会地位不因政治升降而受影响,庶族子弟工作事务烦琐,官职升迁机会较少,难以同士族联姻往来,“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决定整个魏晋南北朝诸领域官僚门阀特色。士族制度盛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随着南北经济文化差异缩小、科举选吏制度打击、中小地主力量兴起和唐末农民起义的冲击,士族制度最终走向崩溃。
②、蕃汉分治制:辽统治者实施的吏治等级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是针对契丹取得幽云十六州后广域版图上不同民族治理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权力小于北面官;南面官由汉人与契丹人担任,统治汉人与渤海人,办事衙暑在皇帝宫帐之南;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与其他少数民族,办事衙暑在皇帝宫帐之北。蕃汉分治制度是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民族分化政策的渊薮,也是异域文明之间碰撞交融的发萌。
⑺、少数民族管理制度----
①、和亲制与册封制:和亲制是基于国力薄弱或结盟通好以姻亲为纽带的一种民族交往制度,两汉时代常用,较有名为昭君出塞。册封制是基于国力强盛或和融交往以行政治理为目的的一种民族管理制度,大唐王朝盛行,受封者如怀仁可汗和云南王等。
②、都护府制与都督府制:都护府制是西汉开创后世沿用的少数民族管理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实施背景在于反击匈奴的重大胜利、汉朝力量的相对强大、通好之路的开辟畅达和集权统治的迫切需要,最负盛名是西域都护府,该制度利于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以及对边陲地区的经营开发。都督府制是唐朝大规模运用的少数民族管理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实施背景在于周边民族的部落统一、唐朝国家的高度繁荣、开明政策的广泛推行和远疆管辖的内在动力,杰出机构有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瀚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和粟末都督府,该制度利于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推动中原与少数民族两地文明的交融渗透,促进少数民族的不断封建化以及保证唐朝国家版图的有力拓展。
③、宣政院制与理藩院制:宣政院设于元朝,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理藩院设于清朝,掌管少数民族事务。宣政院制与理藩院制的建立推行,利于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利于密切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④、乌思藏卫所制、僧官制、达赖班禅册封制、驻藏大臣制与金瓶掣签制:乌思藏卫所制与僧官制是推行于明朝的藏族管理制度,其中朝廷设立卫所,任用藏族人担当各级官吏,赐给印信,让他们管理藏族事务,征收贡赋;设立僧官,由朝廷任免,对各教派首领酌情封赐,法王是最高僧官。达赖班禅册封制与金瓶掣签制是开始于清朝的藏族管理制度,其中规定从顺治康熙相继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之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从雍正时期再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管西藏事务;从乾隆年间又建立金瓶掣签制度,规定灵童中签产生后再经朝廷批准成为新一代达赖或班禅,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乌思藏卫所制到金瓶掣签制是明清中央政府对于西藏地区的少数民族管理制度,有利于加强藏族地区的管理,有利于促进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相关文章:
第1篇 2020攀枝花中考政治(2019攀枝花中考政治试卷) 作者:admin
12.下图中,P是价格,Q是数量,D是需求曲线。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鼓励社会资本办学对区域内办学资源的影响符合图(I)②成昆线扩能升级对攀枝花市航空客运的影响符合图(I)③玉米等饲料价格下
第2篇 高考英语完型填空怎么提高(高三英语完形填空怎么提高) 作者:admin
2016年高考正在紧张的备考阶段,高考英语的学习依然至关重要,不仅靠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同时也需要学习的方法和做题的技巧,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攻克高考英语的学习,高考网为大家整理了高考英语复习资料和解题技巧,以下是《2016高考英语一轮复习:提高完型填空的实战经验》,
第3篇 高考提升语文(提高高考语文成绩的方法) 作者:admin
高考冲刺:大幅提高高考语文成绩高考越来越近了,很多学生宁愿把时间用在数学和英语上,也不愿“浪费”在语文上。在最后100多天的时间里,要使自己的语文水平语文素养有一个大的提高,我看是不现实的,但要使自己的考试成绩提高一个层次,却完全是有可能的。回顾展望:对历年高考试卷作一回顾和梳理首先是“回顾展望”。我们必须对高考5年、10年,甚至15年、20年的试卷作一个回顾和梳理。鉴往知来,看一看这些年高考到
第4篇 高考前失眠怎么办(高考前一段时间失眠) 作者:admin
离高考还有最后四天,考生和家长的神经绷得越来越紧。有的考生看书看不进去,不看又担心考不好;一些家长更是无所适从干着急。临考前到底应该注意啥?最后五天应该怎样科学度过?就这些话题,6月1日,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采访了同泽高级中学
第5篇 高考语文如何备考好(高考语文如何备考作文) 作者:admin
作者:李丽平亲爱的高三同学们:时间如白驹过隙,来不及迟疑你们就已踏上高三的旅程。回首过去的日子,走过的高一、高二是那么的轻松快乐。而刚步入的高三路却无异于没有硝烟的战场,困难与压力瞬间倍增。高三将是你们人生中最重要,最浪费不起的时光。因为一旦虚掷,就会失去一个改变人生的难得机会。人们常说,生命的奇迹,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同学们,高三便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