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公考公文标题格式模板及范文(公文标题题目及答案)
- ·下一篇文章:
公考等差数列题目(行测之等差数列)
数量关系是公务员考试行测的必考部分,其中计算题型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每年的必考题型。计算题型中主要包括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平均数、倍数、约数、循环问题以及日期问题。此部分的核心应对法则是“记住公式并灵活套用公式”,这里中公教育专家重点分析一下等差数列的相关概念和相应公式。
一、等差数列的概念
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而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例如:1、2、3、4、5、6,就是一组等差数列,其公差为1。
二、通项公式及求和公式
an=a1+(n-1)d (其中a1首项,d为公差,n为项数,an为这个数列的第n项)
前n项和公式为:Sn=n(a1+an)/2。
注:以上n均为正整数
【例1】某学校组织活动进行队列训练,学生们组成一个25排的队列,后一排比前一排均多4个学生,最后一排有125个学生。则这个队列一共有( )个学生。
A、1925 B、1875 C、2010 D、1765
【答案】A
【中公解析】这是一道简单的等差数列问题。考查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通过题意我们可知n=25,d=4,a25=125,则由通项公式a25=a1+(25-1)4=125,可求出a1=29,知道了a1和a25,利用求和公式即可快速求得Sn=25(29+125)/2=1925
三、中项公式
中项是一列等差数列最中间的一项,也是一列等差数列的“平均数”。
当n为奇数时,中项=a(n+1/2) Sn=na(n+1/2)
当n 为偶数时,中项= an/2 和 a(n/2)+1 Sn=n{an/2+ a(n/2)+1}/2
即知道了Sn、n、中项 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例2】某成衣厂对9名缝纫工进行技术评比,9名工人的得分恰好成等差数列,9人的平均得分是86分,前5名工人的得分之和是460分,那么前7名工人的得分之和是多少?
A. 602 B. 623 C. 627 D. 631
答案:B
中公解析:本题考查等差数列中项公式,根据9名工人的得分恰好成等差数列,9人的平均得分是86分,可知9名的中项第5名工人得分为86分,又因为前5名工人的得分之和是460分,则前5名中项第三名工人得分为460÷5=92分,则第四名工人得分为(92+86)÷2=89分,所以前7名工人得分和为89×7=623分。因此,选B。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等差数列是公务员考试行测计算问题中的重点,其特点是出题形式灵活,难度适中,考生只要记住公式,并且灵活应用公式即可拿到相应题目的分数。
更多行测高分备考技巧 请参考中公教育行测网
相关文章:
第1篇 公考等差数列题目(行测之等差数列) 作者:admin
数量关系是公务员考试行测的必考部分,其中计算题型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每年的必考题型。计算题型中主要包括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平均数、倍数、约数、循环问题以及日期问题。此部分的核心应对法则是“记住公式并灵活套用公式”,这里中公教育专家重点分析一下等差数列的相关概念和相应公式。一、等差数列的概念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而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
第2篇 公考公文标题格式模板及范文(公文标题题目及答案) 作者:admin
近年来,公文改错题一直是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的重点考察内容,而且公文改错题性价比较高,一般重点考察公文的要素与格式部分。从最近三年的公务员考试真题来看,公文标题的格式规范一直都是公文改错题的高频考点,因此结
第3篇 全面依法治国功夫(全面依法治国下一句) 作者:admin
“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中的重要内容,严格执法是新闻中常见的热点,也是近年来公职类考试经常涉及的话题,中公教育专家特为广大考生提供一篇关于“严格执法”的范文,助大家考试一臂之力。同学们可以借鉴其中的语言表达和相关素材,但切忌完全抄袭。中公教育专家认为具体的题目和分论点一定要严格按照材料要求去
第4篇 公考数量关系快速解答技巧(贵州省考数量关系蒙题技巧) 作者:admin
2018贵州公务员数量关系通关的解题方法。江湖有句传言:“物以C为贵,不懂就蒙B。”讲真,这句话——有毒。有次我刚刚上完排列组合与概率,就有同学下课凑过来了问道:“老师,我们贵州公务员考试到底是选C好还是选B好呢?”更可怕的是,这一问,把其他同学都吸引过来了,大家都像打了鸡血一般用自己忽闪忽闪的眼睛看着我,说:“老师,快告诉我们数量关系选那个选项好吧?”我很无奈的找了一篇分析数
第5篇 关注弱势群体申论(弱势群体的政策) 作者:admin
第一部分:规范性文件(略)第二部分:范文(评论员文章)1.中国共产党“社会公正观”论纲如果说我国改革的初期是以“破除旧体制”为主的话,那么,当前的改革则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顺利实现这种体制转换,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