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利润问题解析(利润问题典型例题)
- ·下一篇文章:
物业税开征最新消息(开征物业税引发热议)
近几年来,我国税收收入连年攀高,增长幅度一直高于GDP增幅,国家财政实力有所改善,这意味着政府经济调控能力大大增强。然而,我国税收总量占GDP总量并不高,政府财政的使用效率也并不高。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地区、城乡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凸显,基尼系数已经超过国际公认警戒线水平,富裕阶层纳税较少,工薪阶层成纳税主力等不合理现象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税收对社会经济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在新一轮的税改中,国家税务局决定适时开发一些新税种,其中就包括了物业税。物业税又称财产税或地产税,主要针对土地、房屋等不动产,要求其承租人或所有者每年都要缴付一定税款,而应缴纳的税值会随着其市值的升高而提高。
我国现行物业税改革的基本框架是“将现行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土地增值税以及土地出让金等收费合并,转化为房产保有阶段统一收取的物业税”。征收物业税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征收物业税可以从消费环节抑制需求。我国目前房地产税费主要集中在开发投资环节,一般被房地产商摊入成本,对个人占用多套房产几乎不征收税费,客观上刺激了房地产的投机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鼓励房地产开发的一系列制度都应该调整。具体到税收制度方面,国家应该对占用土地资源而进行的房产投资活动征收特别的资源税,均衡税负,调节贫富差距。
其次,从理论上讲,在购买新房这一环节上,消费者至少可降低10%至20%的购房成本,首付几乎比原来减少1/4,更多的人能够步入到买房者的行列。
第三,征收物业税还有利于解决中央和地方政府财产分配不公的问题,从根本上控制地方政府参与房地产开发、“以地生财”的利益需求,解决地方政府在土地资源利用上的不受节制问题。
物业税开征以后,在地方政府财政中的比重将会不断增加。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在“盯紧”纳税企业的同时,也不会放过不动产税。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政府完全有理由千方百计地改善当地环境,不管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只有各方面的环境变好了,人们才会在这里居住下去。在当地居住的人越多,物业税就越多,个人所得税也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就会相应增加。
开征物业税势在必行,它不但能够减少房地产投资开发风险,均衡税负,缓解收入分配领域中的不合理状况,而且还能降低消费者购房“门槛”,增强百姓改善住房的机会和能力,改进地方政府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和行政行为。但是,物业税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对一些有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处理亦应认真思考。目前物业税征收条件还不成熟,仅在广州等一些城市试点,北京正在加紧研究制定征收不动产税的具体办法,在时机成熟时,征收物业税会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
相关文章:
第1篇 物业税开征最新消息(开征物业税引发热议) 作者:admin
近几年来,我国税收收入连年攀高,增长幅度一直高于GDP增幅,国家财政实力有所改善,这意味着政府经济调控能力大大增强。然而,我国税收总量占GDP总量并不高,政府财政的使用效率也并不高。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地区、城乡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凸显,基尼系数已经超过国际公认警戒线水平,富裕阶层纳税较少,工薪阶层成纳税主力等不合理现象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税收
第2篇 利润问题解析(利润问题典型例题) 作者:admin
中公事业单位为帮助各位考生顺利通过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今天为大家带来资料分析解题技巧:利润问题中的典型题型。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里面常常会出现利润这一考点,对于很多同学而言,都会觉得很难,其实为什么会觉得难是因为利润问题所涉及的概念很多,不断在成本售价甚至定
第3篇 储备货币构成(储备货币的内容) 作者:admin
2017湖南公务员面试已经结束,为了更好的备战2018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考生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华图教育总结出关于货币的一些常考知识点,供考生学习。1.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效用或有用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体。商品的交换
第4篇 正当防卫的违法阻却事由(违法行为的正当防卫) 作者:admin
【导读】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大家带来法律知识考试《刑法——违法阻却事由之正当防卫》,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在刑法总则中,又称为违法阻却事由,接下来主要介绍正当防卫。正当防卫这个词在现实生
第5篇 民事诉讼中,法庭调查的正确顺序是(法庭调查的顺序是) 作者:admin
【导语】中公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为大家带来的是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中的《诉讼法之法庭调查的顺序》,助力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1.当事人陈述,即由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及其所根据的事实和理由加以陈述。具体按原告、被告、第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先后顺序进行陈述。在各当事人陈述之后,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归纳本案争议焦点或者